第172部分(第2/4 页)
不懂。
“上面大体的意思是说巴克特里亚曾经遭受北方蛮族的入侵,结果亚历山大大帝带兵从印督斯支援,大败北方蛮族,后来亚历山大迎娶巴克特里亚的公主罗克珊娜,北方蛮族送来的贺礼就是箱子里面的物件……上面的描绘是八个球体和一块铜板是来自一个常年冰雪不化的地方,那里有高耸入云的林木围绕,林木里面有满身闪烁着七彩光芒的异兽看守,有荒原上三倍大的巨狼在四周游弋,还有展翅可以飞向亿万里的巨鹰洞察一切……”艾尔描述的话语一点也不急躁,配合着他拉丁文和阿拉伯文还有穿插的中文解读,像在解读神话故事一样。
老罗也算亲身接触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了,像这种类似神话的故事放在后世可能会不屑一顾,但是如今听来却觉得里面一定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常年冰雪不化的北方,是指北极圈内吗?有高耸入云的林木,应该是西伯利亚平原?七彩异兽不得而已,但是巨狼或许只是毛发厚实的北方寒带的森林狼吧?至于巨鹰,或许只是成年的猛禽而已,在古人看来难以触及的东西总是神秘的,夸张一点也不为过。
只是有一点老罗猜不准,随口问了艾尔黑丝恩一句,“里面有讲述北方蛮族的名字吗?”
……………………稍晚补全
第九十八节 会议(一)
嘴上对艾尔黑丝恩说不会去探寻什么秘宝的发源地,老罗的心里其实也是七上八下的。人类的历史该有多少次岔路口?很难说得清。
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死的时候还不足三十三岁,但是他的帝国已经控制了从伊比利亚半岛一直到兴都库什山的广阔疆域,如果不是莫名其妙的死亡,他继续率军东进的话,很难说马其顿人与枕戈待旦的秦人相遇会是怎样的结果。
艾尔黑丝恩对铜皮花纹的解读其实说明了一件事,当时的亚历山大大帝确实有翻越葱山东进的准备,只看洞库里面的军备就能猜得到了,虽然老罗带人进去的时候那些盔甲和武器已经朽坏的不成样子,但是如果不是亚历山大大帝回归地中海整备军队的时候猝亡,恐怕他再次向东的时候就是启用洞库里面的装备东进攻略秦人的时候。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他把熊人的礼物存放在了洞库里面,很难说是不是想寻找那些圆球与金属板的出处。
至于熊人?老罗猜测应该是当时的匈奴人,他记不清楚哪里看到过的介绍,匈奴只是中原部族对北地民族的贬称,匈奴人的自称是来自有熊之地,后世曾有学者说秦汉时期的匈奴人是上古商时抵抗北地蛮族的战士血脉,周代商的交替时期,因为主要的战力都在北地征讨蛮族,所以朝歌之战商王帝辛只能调动奴隶作战。结果是周代商之后,北地的战兵无法返回,只能滞留在草原上,才演变成了后来的“匈奴人”。
当然,还有一种更古老的传说,汉人的祖先是轩辕皇帝的后人,而北地的草原人则是炎帝的晚辈,两方是因为生活理念的不同才分道扬镳的。
上古的事情说法不一,不过有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就是所有的东亚大陆上所有黄皮肤的人种在基因层次上的区别并不大。人以群分的主要标准是地域与文化,也就是价值体系或者说三观,与人种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太大关系。
老罗对这点自然是深知肚明。
去北方探险这种事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即便手中没有后世的防寒服之类的设备,问题是他能脱离开这个已经带领了近一年的人群吗?
显然不能。
所以这件事情只能暂且放下,无论后面隐藏的是什么,外星人也好,史前文明也好,都不是眼下这个队伍能够触及的。
……
虽然是初雪,但是雪却下的很大,连续三天,漫天的雪花仿佛统治了整个世界,整个库扎克城的周围十数公里内再没有任何人迹往来的痕迹,除了外围的哨探们的身影。
大雪在草原上被称作“白灾”,这个时代没人会在下雪的时候外出,因为不但要面临补给的问题,还会让人迷路。所以库扎克周围的交通全部断绝,整个城市数万人仿佛被困住了一个独立的世界。但是这对于整个东行队伍来说却未尝不是好事,由于准备充足,衣食不缺,加上至少几个月内不用担心敌人的袭扰,老罗可以尽心的整合人力和训练士兵了。
被修缮好的“神庙”充当了会议厅的功能,一张巨大的至少十米长两米宽的大桌子摆在了西厅,桌子并不高,围绕着桌子的是一圈兽皮和棕麻制作的软塌,周围有用五六个铁皮打制的大炉子,里面塞满了木柴,上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