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部分(第1/4 页)
农迁走了,大户人家的田地怎么办?
无论想得怎么美好,眼下问题就解决不了。
除非再来一个关中大灾。
“这个朕来解决,六镇与当初六镇不同。至少眼下敌对的突厥人瓦解,隔着阴山,生活着将是忠于朝廷的突厥各部,一开始并不需要多少百姓,更不能筑城设关,以免突厥人初迁北方后,心情不能安定,反而会有许多误会,导致不好的事发生。仅仅是屯田、练兵。并且有部分的突厥人半耕半牧,在关中设有了一些屯田与简易的水利。象丰州之地,更是肥腴之所。哦,对了魏元忠,再替朕下一道诏书,鼓励天下百姓,培育良种,若有贡献者,朕会亲自诏见奖励。再派人去室韦部,寻找粮食种籽。朕听说他们大多过着半耕半渔半猎的生活,也种植一些菽粟,只是种植方式很落后,往往不能得以温饱。但所居之所,皆是酷寒之所,所种植的粮食,必然更适应寒冷的天气。然后在营州等地,试种一批,看能不能培育一些高产耐寒的作物。北方各部,若不能安定下来,始终是中原大患。”
“喏。”
“各位,时间不早了。朕先退去。”
李威离开。
魏元忠对诸人说道:“诸君,还需努力啊,不能让陛下将我们的事全部代做了。”
魏知古苦笑了一下。
在这样的皇帝手下为臣,是臣子的幸福,体抚。那一碗鸡汤,到现在还让他回味无穷,一生中吃过最好的食物了。但是皇帝自己并不奢侈,所食料材都十分简单,并且再次嘱咐了御腾房,勿得浪费。所穿衣着,也十分朴素。
这是想法的差异,不仅是锦衣玉食,李威记忆里还有几十年平民的生活。而现在,仅是侍候的宫女太监就达到了数千人之众,身边诸女个个美艳如花,就是衣食朴素,也是穿着的绫罗绸缎,每天吃的是大餐。还有什么必要再铺张浪费的?
于是在大臣眼中,皇帝是一个真正勤朴的皇帝。
但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需要真才实干,没有真才实干,是休想脱颖而出了。
说道:“我就担心,皇上做得太急啊。”
“放心吧,皇帝将诸名门世家请来,就是为了协商解决的,以免各种政令下去,造成不必要的争执。”
还有一些很特殊的安排,魏元忠没有说,到时候会给这些大家族一个巨大的“惊喜”。
……
看着隔壁那道朱红色的墙,野辞明月说道:“以前,陛下就住在那边?”
“嗯。”
“碧儿姐姐,那边是什么样子?”
“不能胡说,”碧儿差一点将她嘴巴捂上。如今皇上好不容易将权利收回来,住进了太极宫,还住东宫啊。
“碧儿,都是自家,不用那么小心。”韦月说道。
自从李威打算让李潞出去磨练后,碧儿似乎象做了一件亏心事一样,看到韦月、裴雨荷与郑宫楚头都抬不起来。
李威也没有点破,他同样在观察这三个女子的动静。
若没有意外,未来的东宫,必将在眼下数子当中产生。以后还会有子女,不过岁数太小了,等到他们成人,还不知道有多少年。眼下数子正好,自己身体比父亲好,又不会象祖父李世民那样吃胡僧的长生不老丸子,六七十岁还是能活下去的。
那样的话,眼下数子,那时候长者四十来岁,幼者三十几岁,都是做实事的时候。虽说二十几岁同样可以做事,可掌管一个国家,还略显嫩幼。自己力求公正的,可是不能疏忽外界因素影响的作用。
相对而言,韦月的儿子与郑宫楚的儿子,还是比其他诸子有竞争力。至少在才能同等的情况下,他们能获得更多外界支持。其次就是狄蕙的儿子,裴雨荷的养子。不过竞争力却会弱上许多。即便裴雨荷以后有子,恐怕因为岁数的差异,也竞争不过郑韦二人。
但儿子的成长,也要看母亲的性格。
这同样是一次考验。
让他很开心,二女表现一直很好。
但二女是不是这样听话,只有她们自己心里面清楚了。
皇帝的回归,使长安重新笼上一片生机。
各地的望族们也一一派了人,到了长安。但没有立即召见,有的远在江南剑南,一时半会还没有来到。最少还有两个月时间,才能全部到来。那时候才是磋商的时机。
但有的诏书已颁发下去。
先是在全国推广了八十个大型的常平仓,以及一百个中型的常平仓,七百多个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