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要和孩子有良好的关系,在互相了解、信任、忠诚的基础上才能谈引导。所以,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是非常必要的,陪伴时多和孩子沟通、多交流,用爱心和耐心来浇灌孩子。
2.引导孩子获得幸福人生
父母要给孩子引导什么样的人生?高学历?高收入?……其实宗旨都是——幸福人生。而幸福的基础是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正如贝多芬所说:“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3.从引导孩子的心灵开始
孩子身心的健康,在于每一次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及时的引导。而父母该将孩子的心往哪个方向引导很重要。正如,孩子告诉你,他今天在课堂上举手,可是老师没有叫他发言,他心里很难受。那么,父母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原因很关键。
父母在表示理解的同时可以说:“是不是你经常不举手,老师很难注意到?”或“你要理解老师在给其他同学机会。”或“今天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啊?”……总之,父母要帮助孩子找自己的原因,只有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平静下来。
『教育名言』
能够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归根结底,并不是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之类的教育技术问题,而是父母本身作为一个人,是否能有正确履行职责的生活方式问题。
——(日本)池田大作
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这不但影响孩子个人和家庭,而且对国家也不利。
——(美国)里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会积极探索,同时有把握机会的敏锐性。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去创新,父母如果不想和孩子陷入生活的百般聊赖中,就要学着提升创新能力。
『经典事例』
大卫·休伯尔是加拿大著名神经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做化学实验,并把家中的地下室变成了小实验室。15岁那年,他想用砂糖等原料造一颗“炸弹”,但担心会把小实验室炸坏,就在院子里试验。结果,试验虽然成功了,但巨大爆炸力把他击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
爆炸发生后,休伯尔担心父母会责骂他。但父母并没有那样做,也没有禁止他做实验,而是对他说:“做实验必须要讲科学,要严谨,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想当然。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些话极大地激发了休伯尔的信心。之后,休伯尔专心于科学研究,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最终荣获了诺贝尔奖。
『教育感悟』
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都不是〃安分守己”的人物,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而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他们的问题,因为父母知道创新精神是成就科学的必要条件,而失败或者闯祸本身会使孩子从中得到教训。父母的宽容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然而,是不是只有想成为科学家才应该有创新能力,而其他领域或普通老百姓就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了?当然不是,因为创新意识其实是积极改变现状的心态。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会把这种能力用到工作中、生活中、与人交往中,使每天都是崭新的。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要想使孩子有创新意识,自己首先要做到这几点:
1.有乐观、向上的心态
乐观是对周围人、事、物理解、包容和积极的态度,而一个悲观的人难免对生活有埋怨、看不惯、抵触的情绪。一个人一旦陷入悲观消极中,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源源不断活水的流入,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创新,生活不但是循规蹈矩,而且是唉声叹气。所以,首先对生活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才会有潜能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新鲜。
2。 善于积累
很多时候,看似当下用不着的知识或经验,很有可能成为以后创新的资粮。所以,生活中、工作中,如果我们习惯把学习到的、体悟到的都记录下来,这种积累就是在为以后的创新做准备。
3.学会不断更新生活
当工作中遇到瓶颈的时候,不要逃避,而是学着突破,突破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