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落入高盛们布下的能源陷阱。交学费不可避免,但不能永远交学费。
一、中国石油进口的越贵越买
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几年,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石油消费绝对量上仅次于美国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
根据2009年2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全年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达38965万吨,同比增长%;石油净进口19985万吨,同比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据2008年12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
在国际能源市场,高盛是最主要的炒家之一。如果任由高盛等国际炒家将石油抬高到200美元一桶,那么中国的经济会怎么样?中国经济即使不崩溃,也将严重衰退。政府即使想补贴也没足够的可持续财力,如果通过印钞票只能引发更恶性的通货膨胀。
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不相称的是,中国的原油进口非但没有利用自己的重要地位引导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却呈现出了“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中国的原油进口总是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大量增加,而油价低落时进口也大幅下降。从年度数据看,1994、1998、2001年油价都是大幅下跌,而中国原油进口比上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2000年油价大幅攀高,中国的原油进口却比上年大增90%。从月度数据上看,中国的原油进口增速也基本上呈现与国际油价同幅变化的趋势。
美国的原油进口总量远远高于中国(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是中国的5倍多),其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也高于中国(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量占其消费量的48%),然而美国的原油进口却与国际油价基本没有相关关系,美国的原油进口并未呈现出“越贵越买”的局面。
中国原油进口这种“越贵越买”的状况使中国承担了巨额的不必要成本。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宣晓伟的估算,1991~2003年间,中国原油进口每桶的成本至少要高于美国美元,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遵循美国石油进口的变化,就可以每年少支付亿美元。
二、中航油、深南电的巨亏
2004年,中航油在石油期货交易中亏损亿美元;2007年东方航空公司因航油套期保值合约损失约62亿元人民币;2008年1月17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国航)因燃油套期保值合约损失68亿元人民币;2008年深南电也因油价对赌而遭遇损失。
2004年初,中航油就是在杰润公司的指导下相信原油价格将下跌,于是大量卖出原油的看涨期权。结果,原油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2004年从年初的美元一桶升至约40美元一桶。
从中航油到到东航、国航、深南电等,让这些企业损失惨重的交易对手中都有高盛的身影。在中航油亏损事件中,它的第二大交易对手是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公司。高盛于1983年收购杰润,将其变为“高盛商品部”,从事咖啡、金属贸易、原油、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
2007~2008年,高盛又用同样的手段盯上了深南电等国内其他公司,只不过四年前是看涨,现在是看跌,赢家始终是高盛,掏钱的却是中国国内企业和普通民众。
在全球的石油游戏中,高盛强大的研究部门可以通过其研究报告影响人们对石油价格的预期,它庞大的资金实力可以影响石油的价格,而它控制的能源公司则可以影响石油的供应。因此,中国的企业怎么可能玩得过高盛呢。
三、气候产品:中国未来的代价
高盛可能让中国在能源方面付出巨额代价的另一个方面将可能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高盛在推动美国国会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强制性限制与交易。2006年9月,高盛收购了总部设立在英国的“气候产品交易所”的部分股权。“气候产品交易所”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气候产品交易所,高盛还是从事能源与气候产品交易的“洲际交易所”的创建人与股东。到2020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市场将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美国联邦政府迫使美国公司参与交易,二氧化碳等气候产品交易将给高盛带来巨大利润。
美国政府至今没有将《京都议定书》提交美国国会批准的一个理由是,《京都议定书》没有将中国、印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