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第2/4 页)
,还有若干价值不高,却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杂七杂八,如油灯,铁锅,铲子,碗碟等,以及大批的青壮男女。冰天雪地中,将这么大一批物资和这么大一批心怀怨恨的奴隶运往幽州,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稍不留神,人财两失都极有可能。
“家父联合南院枢密使韩大人,从皇上那里讨到了一个恩典。此番打草谷所得男女,只要态度恭顺,平安抵达幽州后,便可被视为大辽国的子民。男丁每人授田十五亩,女子授田十亩。”仿佛早就猜到众人的表现,马延煦笑了笑,带着几分得意补充。
话音刚落,临时充当中军帐的佛堂内,立刻炸了锅。众契丹和幽州将佐,一个个瞪圆了眼睛,撸胳膊挽袖子,恨不得立刻将刚才说话的人碎尸万段。
“姓马的,你,你们父子两个不得好死!”
“姓马的,我等跟你无冤无仇,你为何如此祸害我等?”
“姓马的,你还我钱来?”
“姓马的,今天有你没我,有我……”
按照眼下大辽国的规矩,将士们非但没有任何军饷可拿,出征时的战马和口粮,大部分都得靠自己担负。所以打草谷所获,乃是在座每名将佐本年度的最大进项。直接关系到其身后全家老小的生活水准。而马延煦的父亲几句话,就把将士们好不容易掠到的奴隶给夺了去,如此破家之恨,大家伙岂能跟他们父子善罢甘休?
“诸位稍安勿躁!且听马某把话说完!”一片雷霆般的怒骂声中,马延煦的表现却极为平静,笑着将手朝四下压了压,缓缓补充,“每亩地每年粮赋五斗,两斗归官仓,三斗归他们的原主人。而你们,则是他们的原主人,哪怕今后战死,子孙亦有权继续向他们及他们的子孙讨要供奉!”
这几句话的声音不高,却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瞬间卡住了在场所有契丹将领的嗓子。而在场的幽州将领,脸上的愤怒也瞬间消失不见,代之的,则是深深地迷惘。
最近二十几年来,辽国的疆域迅速扩张。新增加的国土面积之巨,连辽国朝廷自己,都来不及拿出一个确切统计数字。而这些土地分给契丹将士之后,大部分都会被拿来放牛放羊,产出极其微薄,遇上一场稍大的雪灾,就会血本儿无归。
虽然也有一些聪明的契丹人,已经开始学着中原的地主那样,逼迫抢来的中原奴隶,替他们开荒种田。但由于奴隶主的过度严苛,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这些奴隶直到逃走或者被虐待至死,也交不出几石粮食来。反倒不如将其押回幽州之后就迅速卖掉,好歹也能落下一笔现钱。
现在好了,朝廷一声令下,此番打草谷所抓获的奴隶们,就全都变成了大辽国的农夫。有了土地和盼头的他们,轻易不会再冒险逃走。而农夫们每年所缴纳的粮赋,其原主人自动获得一大半儿。这相当于农夫们手里的田地,名义上属于他们自己,实际上仍然受其契丹主人的控制。而大辽国朝廷,也从每年上缴的田赋中获得了巨额的粮食。
皆大欢喜!谁都没损失!反正大辽国的土地多得根本不可能分完,光是幽州和辽东,就足够分上一百年!
“恭喜马将军,令尊凭此良策,定能一举成为大辽柱石!”所有将佐中,韩德馨的反应最为机敏,第一个打破了沉默,拱起手向马延煦示好。
“韩指挥客气了,此良策非家父一人所献,令叔父,也于其中居功至伟!”马延煦一改先前倨傲,笑着拱手还礼。
他今天根本不是冲着韩德馨兄弟俩而来,先前的一些激烈言辞,也只是后续话题的引子。所以,既然对方主动示好,他就没必要再给自己树敌。更何况,马氏和韩氏,将来在辽国朝堂上,还少不得互为依仗。
“恭喜马将军!”“恭喜副军主!” 其余一众幽州军将领,也纷纷向马延煦道贺。回首的瞬间,以目互视,却都在同僚的眼睛里头,看到了深深地佩服与不甘。
均田令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凡是读过几天史书的人都知道,当年大唐之所以能于隋末大乱后迅速恢复元气,靠得就是这一记良策。可知道是一回事儿,有勇气将其改头换面之后献给辽国皇帝,并赌辽国皇帝会接受,则是另外一回事情。毕竟此策对于先前以放牧和劫掠为生的契丹人来说,等同于移风易俗。
自古以来,敢给君王献策移风易俗的人,要么死无葬身之地,要么名留史册。成为前者的机会,往往是后者的十倍。所以不甘心归不甘心,在场的幽州军将佐,却无人不佩服韩、马两家族长的勇气。佩服他们敢于拿自己的项上人头,赌回了各自家族上百年的富贵荣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