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唐时有一个文人崔信明,也是自比文章天下第一,海内望士全都不放在眼里,认为即使是当时的诗歌宿老李百药也比不上他。结果碰到一个更狂的郑世翼。有一次,郑世翼向崔信明讨教写作,崔便把自己的宝贝文章毫无保留地拿出来显摆。结果郑世翼略翻一翻,便不屑一顾地说,所见不如所闻,言罢挥动手臂,当场把崔信明的诗,全都扔到江里去了。然后,在崔才子惊恐万状的眼神中,像没事人一样,扬长而去。
唐代多狂人,贺知章自比“四明狂客”,杜审言的疏狂也是出了名的。杜审言不但喜欢开玩笑,而且也擅长吹牛,他与苏味道、崔融、李峤当时齐名,合称“文章四友”。这四个人,一起在宫廷写文章,混饭吃,都是响当当的大笔杆子,合称“崔、李、苏、杜”,老杜同志排最末,四人后来混得都还不错,苏味道和李峤都做到了宰相一级,崔融也深得皇室赏识。这其中,性情最不稳定,个性最为张扬的,就是杜审言。他喜欢开玩笑,有时不分场合,不问对象,一定要弄出个什么惊人之言来才行:
(杜审言)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唐才子传》
口气老大不小,自诩文章书法独步于天下,而且找出了最高的参考标准:大诗人屈原和宋玉的水平虽高,但论起写文章,也只能做我老杜的下手;我的书法嘛,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得臣服。这不能不使人发笑。
杜审言是一个标准的狂儒,不过狂人多少得有些值得炫耀的资本。他的疏狂,除了饱读诗书的自信而外,确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清代才子金圣叹为儿子讲唐代律诗,讲了六百首,集成《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在这本书中,第一个批的便是杜审言,只选评了两首,却用了“异样才思”、“大笔大墨”、“未出其右”、“岂不伟哉”等赞颂之语,评价极高,而且坚定地认为,他的孙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有源于此。看来吹牛也还需要有点底子才行。而今,你随便翻翻报刊、博客就能看出,现在每天产出多少狂人!不过像杜审言那样留得狂名的,还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杜审言虽然夸夸其谈,毕竟落笔生花,工于翰墨,比起腹中无货的狂人,不可同日而语。
疏狂亦应有度。性格缺陷往往带来的是命运悲剧。想必他平日出言不慎,玩笑随便,容易得罪人,祸事说来就来了。
杜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恃才謇傲,为时辈所嫉。自洛阳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寮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审言子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宴,密怀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叹曰:“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
——《大唐新语》
有才气的人如果不剔除傲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官场不比文场,两名官员因为忌恨杜审言,陷罪欲杀,置之于死地。如果不是他十多岁的小儿子杜并挺身而出,手刃恶官,杜审言早已一命呜呼了。这场风波使得杜审言痛失爱子,为疏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孝子救父的事情却感动了武则天,亲自召见了这位不一般的父亲,“甚加叹异”,准备提拔使用,问:“卿欢喜否?”可怜的杜审言激动得一塌糊涂,“蹈舞谢恩”,还作了一首《欢喜诗》。可是,杜审言的内心里,不知是否真的高兴?
后来,中宗李显复位,国号复唐。因为曾经有过媚附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不良记录,杜审言被贬逐出京,下放边远地区。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政治贬逐,整个文学集团昔日的种种表现,都被新政权视为不谐之音。包括苏味道、崔融、李峤、沈佺期、阎朝隐等一大批文学精英,足有数十人,集体下放,远逐思过。
这次大规模的文人贬逐的直接后果造成了一次宫廷与民间诗歌、文学的交流,宫廷中一流的大笔杆子沦落民间,开始了一次较长时间的文化苦旅:
BOOK。▲红桥▲书吧▲
第17节:杜审言: 恃才且疏狂(2)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这首诗,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是唐人五言律诗第一,给了杜审言最高的褒扬。正是在被贬途中,杜审言触景生情,写下了诸如“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独怜京国人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