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仁”。《泰伯》篇载曾子之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人志向不可不宏大刚毅,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行程遥远。以弘扬仁道为责任,这责任不重大吗?到死后才算完成责任,这行程不是很远吗?)所以“毅”者,果断坚定,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人谋福利,能近乎“仁”。《学而》篇载孔子之语:“巧言、令色,鲜矣仁。”正与“刚、毅、木、讷”形成强烈对照。刚毅者绝无“令色”,木讷者绝不“巧言”。所以说讨人喜欢的话来谄媚人,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来奉承人的,这种人是很少具有仁心的。反之,质朴敦厚、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不会弄虚作假而与本心大相违背,所以是近乎“仁”。
刚则无欲,毅则能果敢坚忍,木则率真笃实,讷则真诚力行,具有这四种气质的人,能渐自完成最高的人格。(七)
子贡①曰:“如有博施②于民,而能济众③,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④,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⑤!夫⑥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⑦。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⑧。”(《雍也》第六·二八)
章旨
孔子明示子贡行仁之方,在于推己及人,不必好高骛远。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一岁。
②博施广施恩德。
③济众济助众人。
④何事于仁何止于仁呢?言能如此,则不止于仁也。
⑤尧舜其犹病诸言尧舜恐怕都还要为此感到遗憾。其,恐怕、或许。病,憾也,心有所不足。诸,之乎的合音。
⑥夫音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道,也使别人能够立道;自己想行道于世,也想别人行道于世。达,有通达、顺利、显达等意思。
⑧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是说能够就近拿自身之所欲,譬之他人,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近,指“自身”。譬,比喻。方,途径、方法。
析论
子贡想从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圣王如尧舜,都不一定做得到。其实求仁之道不必舍近求远,所以孔子勉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扩充”。“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爱自己而扩充爱其父母、爱其儿女,推而爱一切年老的人、幼年的人。人我一体,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孔子所施的教育,总是从平易、寻常的地方入手,而不求好高骛远,这是孔子思想最可贵的特色,从本章可以得到印证。
(八)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仁,斯仁至矣②!”(《述而》第七·二九)
章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论语卷·论仁爱(4)
孔子言仁道不远,求仁不难,行之在我。
注释
①仁远乎哉仁德离我们很远吗?谓今人不肯求仁,故以为仁离我很远,似为不易做到之事。其实仁是我心所固有的天理,不假外求,哪里会离我们很远呢?
②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说只要尽其在我,肯向内心去求仁德,那么,仁德自然就会当下呈现。
析论
由于孔子平时不轻易以仁者的美名赞许任何人,所以弟子们总觉得“仁”是如此遥不可及的理想人格典型,其实,仁德并不遥远,就存在我们自己的心性之中,不假外求。所以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仁须靠自己,哪能靠别人?)(《颜渊》第一二)可见仁德的体现完全由自己主宰,不可能由他人代劳。
欲或不欲,是意志的问题,一念欲仁,斯仁已至。我“欲仁”不仅是一种内心愿望的表现,也是一种肯求取仁道的努力倾向,有了这种愿望表现、这种努力倾向,仁道自然当下呈现。只要一心向慕仁德,便可专心向善,行为自然不会发生偏差,坏念头亦无从兴起。
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勉人努力实践仁道,实在是“仁”为人类内心深处最真诚无私、最纯洁无瑕的一份关爱,只要有适当的机缘,便应让它发芽而萌生仁爱的行为。
(九)
子贡问为仁①。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②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第一五·九)
章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