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页)
皇位了,为什么还要出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吃沙子,去争抢二弟的军功?
但是眼前所有的谋士都劝说自己,秦王军功日盛,隐隐有与太子平起平坐的架势,若任其发展,将来太子就是一个空架子,而秦王占有军权,两人谁输谁赢都是未知之数了。
李建成万般无奈之下,第二日金殿之上,请旨去西北帮助秦王李世民。
其实李渊这边也有自己的考虑,二儿子英明神武,大儿子却是宽厚仁泽,更适合做将来的大唐之主,为了能保住太子的政局稳定,必须调回秦王了,不然他的军功日益显赫,将来就算二儿子没有那个心,他手下的人能答应吗?那些人肯定会鼓动二子对抗太子,争自己现在屁股底下的这个位子的。到时候二儿子还能不能坐视不管?毫不在意?还是真的争抢?
李渊听了奏请,立刻准了太子李建成出兵西北,同时传旨秦王李世民回师休整。
李建成当日就开始点将点兵,另外李渊还给准备好了粮草,一起出发,不到十日,李建成就跟几位大将,带领队伍去了西北。
而这边李世民也接到了圣旨,全军上下都为要回师而开心,李世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果然如此。
似乎因为早就料到了结局,所以没有特别的失望,秦王下令全军打点行囊,等太子的军队到了,大家交接之后,就可以班师回朝。
房乔跟长孙等人也替秦王可惜,这都打到快最后了,皇上派出了自己的太子来摘取果实了,这样对秦王不公啊!不过不公又如何,太子早已立下,本来也就没有秦王什么事儿了!
几人凑在一起商量对策,制定回去长安之后的各种安排。
秦王安安静静地等了整整一个月,才等到了自己的太子哥哥的队伍。两人见面热泪盈眶,太子叫着二弟,秦王喊着兄长。大家都为这兄弟二人的团聚而拍手庆贺,可是只有两人自己知道,两人的感情回不去那纯真的年代了。
李世民毫不拖延地交接了任务,迅速了带着自己的队伍回朝了。
李世民没有让大家急行军,反正仗打完了,大家都不着急了,慢慢悠悠的往长安城晃荡。
这一路,李世民走了人生最久了一个月,他不知道班师回朝之后,他该做些什么?他甚至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去争那个位置?看父皇的态度,这是早就定下了兄长了,能把这么大的功劳转嫁到兄长身上,是太子已经被承认的态度了。
他还要费劲巴拉的去争去抢吗?父皇放弃他了。他想起自己跟着父皇那些忍辱负重,商定计策,号召天下,起兵太原的日子。
那时父皇会更加倚重自己,因为自己智谋出众,手下的能人众多。后来,父皇派了两路大军攻打京城,他跟兄长每人带了一路,当时自己还猜测这是什么意思?让自己有机会跟兄长平起平坐?也就是说,他将来也是有机会坐那个位子的?
而且,为了冷藏卢群,他领兵剿匪两年多了,父皇给了自己机会建立更多的功勋,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把太子派来摘取自己的战果?虽然之前已经隐隐的有些猜测,可是毕竟没有真的成在眼前,如今,却没有借口了,自己真的被父皇放弃了。
也许,他该放下了,就算他不做那个位子,就算他回了京城,他还是秦王呢!没有人对他不尊敬,也不必要非要做皇帝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不是?可是到底有些意难平,这游游弋弋的想法控制着李世民的脑袋,让秦王的情绪起起伏伏,日日消沉下去。
就连房乔跟长孙无忌等人也都看出来秦王的转变,几人焦急万分,心里发冷。
若说秦王不当皇帝无所谓,以李建成宽厚的性子定然能容下兄弟的,因为他们毕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世上再没有什么人能比他们的血脉更亲了。
可是他们这些谋士下属呢?就不一定了吧。他们这些人曾经撺掇李世民争取皇位啊,而且李建成有自己的班底,他不需要这些外人来对他的江山指手画脚,如此他们的下场也就可知了。
李世民越来越消沉,而手下的一班人马却越来越焦急,必须找到能够支持秦王的后盾,不然他们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于是长孙无忌偷偷下令更加慢的往回走,每日只走百里,埋锅造饭,休养生息。这样慢慢的行程可以给他们争取时间,让他们反复商量,想出对策。
可惜房乔,长孙无忌等人没有找到什么实际的办法来劝说李世民,每每提起,秦王就会回避问题。之后更甚,李世民总是藏在自己的营帐,车驾之中,不再召见众人,也不允求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