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这么不堪,或许你的情况比这更为不堪,无论如何,“穷忙族”的内涵在发生着快速的演进。你究竟是不是“穷忙族”?恐怕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2009年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新书《穷忙族》,几乎算的上迄今为止对“穷忙族”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最为权威的著作之一。本书作者门仓贵史为日本知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经济话题的畅通书作家,他透过丰富的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以及与穷忙族访谈的资料,针对穷忙族的现象做了最深入、客观的分析与探讨。本书在日本一出版立即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有人甚至开始审思自己的状况是否符合“穷忙族”的要素,这本书也被誉为探讨“穷忙族”现象最精辟、完整的专书。
书中讲述了日本在战后高速发展阶段结束后的社会现实,无论是经济飞速发展后贫富差异的扩大,还是经济面临停滞后许多人无法保持原有生活水准的现实,许多情况和细节,颇值得中国读者细细品味。
书中讲述的“穷忙族”中,有初入社会的新人,有为贴补家计而工作的职业女性,甚至有本应处于事业颠峰的中年上班族。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沦为“穷忙族”?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他们摆脱穷忙的悲惨命运?不是只言片语可以道尽的话题,非一本专著不能尽数。
更为重要的是,穷忙族绝不仅仅是某一部分人生存状态,这是一个与全社会相关的重要现象。如果“穷忙族”的群体不断扩大,如果我们的周围有越来越多的“穷忙族”,你又凭什么相信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对每个人来说,如何不让自己沦为“穷忙族”至关重要,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何防止“穷忙族”群体的不断扩大才是真正的考验。
在《穷忙族》一书中,作者尝试用严格的调查和深入的实地采访来揭示“穷忙族”生活的真相,或许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在反观自己生活状态之余,更多思考和努力才刚刚开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穷忙族”的问题
曾经有个青年诗人名叫石川啄木,在他的诗歌集《一捧沙》中,有这样的句子“工作啊工作,生活依据无乐,两手常见空空”。这首诗发表于1910年,明治时代行将终结。
当时23岁的啄木已经成家,在东京朝日新闻社担任校对,每天从早到晚辛苦工作,但每月到手的工资马上就花光了,因此总是陷于手头拮据的尴尬境地。
他当时还撰写一些小说和评论,收入却依然无法补足亏空,债台累累,朋友也因此离他而去。在贫病交加之中,啄木26岁就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据说他临死前最大的愿望竟然只是希望吃到一颗草莓。
明治时代的日本,已经废除了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在理论上百姓已经得到了平等,但是国民的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很多人因为贫穷而过早地死去。关于当时贫富差距的数字,已经找不到正确的统计数字,但从各种其他的渠道,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当时贫苦阶层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更,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期(1950年代…1970年代),人们的收入所得急速上升,贫富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低收入人群的整体力量在大幅攀升,成为具有购买能力的中产阶级。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诞生出“一亿总中流”*1这样的词语。石川啄木吟诵的那首诗也变作古老时代的记号,逐渐在富裕人们的记忆中远去了。
但是,到了21世纪的现在,石川啄木的这首诗,又成为反映现实的镜子重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随着贫富差距一点一点拉开,在低收入人群中形成了叫做“穷忙族”的崭新社会阶层。
现在,我想给读者朋友出几道关于“穷忙族”的小问题。
这几道问题中出现的数字,都是反映了“穷忙族”生存实态的重要数据,请大家都来做一做,看看你对“穷忙族”了解多少。
第一问:在世界上最富足的美国,被称作“穷忙族”的人究竟有多少。
① 约570万人
② 约1700万人
③ 约2700万人
④ 约3700万人
答案是④约3700万人。在很多人的心中,美国是一个“成功的国家、富足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却有37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其实“穷忙族”这个词语也是1900年最先出现在美国的。
第二问:在日本,年收入多少的人会被归入“穷忙族”?
① ~年收入500万日元
② ~年收入300万日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