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页)
字元伟,乃是桥玄的侄子。)才情卓绝,为人威惠,忧国忧民,却不曾想天嫉英才,致其英年早逝,操惭甚,愧对老友桥公之灵啊。”
曹操所言桥公,正是桥瑁之叔桥玄,历任三公,德高望重,世人皆称之为桥公。曹操年青时,闻听桥公为人和善,喜提携后学,便凭着一腔热血,满脑子的冲劲,携带自己的诗文求见,结果,一见之下,与桥公相谈甚欢,更结为忘年交,后来又在桥公的引介下,与大儒蔡翁蔡邕结为忘年交。
当年桥公对曹操的评语,他仍记得清清楚楚,仿若那位爽朗,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此刻正坐于他的对面,用半带着惊讶,半带着戏谑夸张的语调,道:“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这句话,曹操一直铭记在心头,哪怕是在一时义激,接过司徒王允递过来的传世七星宝刀,杀了太尉董卓,离开洛阳,一路逃亡回陈留时,他都仍旧以桥公的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那个时候,是曹操人生中最为黯淡的一段时光,被人当做枪使的耻辱感,时时刻刻在噬咬着他的心,令他发出感慨: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一见面就流露出的真情,也令程昱暗自神伤,他陪坐于旁,与曹操一起,在那里垂泪,回忆叙说着桥瑁的生前点滴。
直说了大半个时辰,二人方才同时安静下来。
还是曹操反应得快,抬头看向程昱,问道:“仲德兄此番前来,可是奉刘兖州之令?”
程昱点点头,道了声是,也不拐弯抹角,道:“使君之意,是意欲将军领东郡太守,此地一战,使君辖下折损颇多,故而……”
在程昱欲言又止之际,曹操适时出声,问道:“哦,刘兖州委任何人主政陈留?”
“王肱!”
程昱答得很干脆,看到曹操身躯微微一震,接着道:“委下邳陈珪(ps:字汉瑜)为济北相,同族刘洪为山阳太守,余下东平、任城、泰山、济阴诸郡国,俱都维持原状。”
刘岱的这个任命,其实并不出曹操的意料之外。王肱是刘岱的心腹大将,由他出任陈留太守,曹操心知肚明,如若自己不接受刘岱的委任,那王肱的一大重任,势必就是监视返回陈留的自己。
委任同族刘洪为山阳太守,这很容易理解。而下邳陈珪所在的陈家,乃是徐州下邳当地世家,他本人亦是当世名士,刘岱委他为济北相,显然就不仅仅是取其名士身份那么简单。
事实上,刘岱的这几项委任,包括遣程昱前来劝说曹操出任东郡太守,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内中均大有深意。
谁都知道,曹操建立关东联军的倡议者之一,名声已显,如今却又身份最为尴尬,刘岱此时表他为东郡太守,可以一举借重用曹操之名,推高他自身的名望。
委任刘洪为山阳太守,委任王肱为陈留太守,就是注重实用,实际也是借此在警告曹操:你不接受我的东郡太守之位,想回到陈留老家搞东搞西,没门。
而重用下邳陈珪,当是向徐州当地世家大族示好,明白无误地凸显刘岱对徐州的觊觎之心。
曹操沉默良久,最终还是只有长叹一声,问道:“依仲德兄之见,操该当如何抉择?”
“受东郡太守之印,安使君之心,蛰伏时日,静待其变。”
程昱的回答,大出曹操意料。
这哪像是受兖州牧刘岱之令前来说服曹操的说客,倒像是曹操帐下的谋士,在为曹操出谋划策一般。
曹操双眉紧锁,很是有些不解,程昱淡然一笑,道:“使君乃隽才也,更兼孝悌仁恕,虚己受人,惜乎图谋过大,操之过急,锋芒过露,实难得偿所愿。观其有待将军之心,却又有防将军之嫌,终究是器量非宏之故。将军则不然,名声卓著,心怀天下,今大军虽残,能战之士仍在,辖下虽无寸土,气度却恢弘。暂栖他人檐下,以待一飞冲天之时,乃将军当今可行之路。”
程昱这话说得很是诚恳,曹操当即长身而起,来到程昱案前,一揖到地,谢道:“操愚钝,意欲婉拒刘兖州好意,如今得先生指点迷津,三生之幸,先生如若不弃,请受操三拜。”
曹操恭敬地三揖到地,程昱却坦然就座,面色如常。
看起来,这般情形甚是奇怪,可实际上,两人却丝毫不以为异,曹操三揖毕,程昱起身,对着曹操一揖到地,道了声:“主公!”
主公一词,乃是最先由袁绍帐下幕僚郭图所创,用以称呼现时的袁绍,甚是恰当。袁绍本为渤海太守,却因起兵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