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国政府,这附近也是渡江地点之一。 1968年建成通车的长江第一桥——南京长江大桥,桥址选在庐龙山下流不远处,就是这个原因。
站在大桥上往西南望,可见此庐龙山。其势挺拔壮观,确如雄狮。如今在山顶建狮子楼一座,供游人饱览江水。据《六朝事迹类编》、《庆元续志》等书载,当年,隋文帝杨坚派兵渡江征剿南陈,陈遣南康太守鲁肃(应是南康内史吕忠肃)率兵,在庐龙山附近的马鞍山和磨刀涧一带的江边,布下五条大铁链,叫“铁锁横江”,令敌舰不能靠近。与隋将杨素大战四十余回合,隋军死伤 5000多人,仍不能突破。
从庐龙山位置的重要性上,也可见当年楚威王觉得庐龙山有“王气”是有道理的,且相当有讲究。
“金陵”、“白下”旧名均与楚国有关
从《景定建康志》的记载来看,“金陵”得名于楚威王龙湾“埋金”。但另一版本的说法则是,金陵得名是因为南京“地接华阳、金坛(今江苏常州下辖县)之陵。 ”
需要说明的是,南京先后使用过 62个名称,名称之多为中国城市之最。其中,金陵是最悠久的,《建康实录》认为,此名是“因山立号”,南京的“龙头”钟山,在春秋时叫金陵山。
楚威王埋金的地点,除了传说在庐龙山附近龙湾金陵冈外,还有称在今城西的清凉山,或城北的幕府山,或城东的钟山。这些地方都与“金陵”有关。上面说了,钟山曾叫“金陵山”,幕府山西有“金陵岗”,清凉山有“金陵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吴越时期的吴越禁地图(2)
另外,南京的另一个地名旧称“白下”,传说也与楚国有关。当年,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曾在南京住过,因此得名。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又称王孙胜,封于白地,便以“白”为姓。
白公胜是怎么到了南京的?传说当年楚平王听信谗言,要杀掉太子建。得到消息的太子建便带着儿子逃往宋国避祸,后又投奔郑国,却被郑人杀害。白公胜在父亲死后,便与有同样遭遇的伍子胥一起逃难到吴国,这才有他住于当时属吴地的南京那回事儿。
最早风水事件竟是千古骗局楚威王“埋金”镇王气的行为,很显然有早期巫术的影子。但后来却传出,楚威王埋金是假,让人凿泄庐龙山的王气才是真。山哪是好凿的?于是楚威王接受了术士的一个诡计,对外谎称在庐龙山四周埋了金人,谁挖到谁拿走。
当时老百姓听说后,发财心切,纷纷赶到庐龙山的四周,如农民秋天刨山芋一样,胡乱挖凿。《景定建康志》说得更形象: “人皆有求金于山之心,则皆不爱其凿山之力,求不获则凿不已,不待驱而从也”。
为了迷惑老百姓,楚威王又进一步让人散布谣言,称金人埋在山前、山后、山南、山北四个地方,这正是古代术士泄王气必选的“四维”。结果老百姓挖山热情更高了,把好端端一座庐龙山凿得到处是窟窿。但最后谁也没有找到金人,楚威子“泄王气”的目的却达到了。过去在庐龙山附近有一石碣,题为“埋金碑”,不少人一度误认为这是秦始皇为“镇东南天子气”留下的。上面刻了 24个字:“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 ”
这话够迷惑,又够打动人心的,无异于现代彩票商的广告语。为求得一国之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也值啊,楚威王的计谋真是诡异极了,最早风水事件竟是桩千古骗局。今天可以见到的庐龙山与马鞍山原本是相连一起的一座山。
据说就是楚威王的这次设计,被让老百姓挖断的,才形成了两座山。
楚威王可能没有意识到,他这一破坏风水的手段,在不经意间却成为后世帝王镇气“宝典”,或曰“秘招”,为不少帝王效仿。离他最近一起风水事件是秦始皇东巡南京凿方山。
这是后话,将在下一篇讲述。
厌胜,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方士使用厌胜物以达到抑制和制服所厌恶的人或物的目的。像春联、月饼都有厌胜的意思。图为最常见的厌胜物——“厌胜钱”。
古代帝王们对风水啊王气啊,确实非常警惕,也很在意。继楚威王之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很忌讳,他容不得别人觊觎嬴姓天下,在病死那一年,上演了一出东游“镇王气”的绝幕。
巧合的是,这起事件也发生于南京。只是出现“天子气”的方位,与楚威王时相比发生了变化,不在南京城西北方的庐龙山,而到了东南方的方山。
秦始皇东游实为镇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