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论“当初”。
应当指出:当时明朝人对于辽东形势有悲观派和乐观派两种分析。悲观派如王在晋,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铺再修一座城护卫关城;乐观派如袁崇焕主张“五年复辽”。袁崇焕是乐观派,他对“彼”与“己”的分析是:
对“己”——
(1)皇帝英睿(对他超乎寻常信任);
(2)内阁新东林内阁;
(3)七卿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主要是东林党人;
(4)统帅自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
(5)户部供应粮饷;
(6)工部供应器械;
(7)吏部遴选官员;
(8)兵部作战协调;
(9)言官不乱弹劾;
(10)兵略有宁远、宁锦两次大捷的经验。
对“彼”——
(1)老汗努尔哈赤败死在自己手下;
(2)后金汗位交替,内部不稳;
(3)皇太极在宁锦也曾败在自己手下;
(4)辽民对后金普遍不满与反抗。
对“友”——
(1)蒙古林丹汗有盟约支持明朝;
(2)朝鲜李朝国王李倧(zōnɡ)也对后金不满。
以上16条因素,如果最佳组合,“五年复辽”是可能的。认为袁崇焕“五年复辽”是“斗胆在君前‘戏言’”的论断,缺乏史据,值得商榷。然而,袁崇焕的悲剧在于,他对“己”、“彼”、“友”关系的变数考虑不周,对明朝痼疾认识不够,对后金新政估计不足,对政治与军事全局判断失误,从而留下隙缺——皇太极的“天聪新政”出了一个奇招,就是“出其不意,攻其心脏”——突然袭击,攻打北京。于是,整个一盘棋全被搅局了,酿成了袁崇焕“五年复辽”化作泡影的悲剧。
第二十七讲 天聪新政(1)
在明朝与后金对弈的棋盘上,明朝政局发生了巨变,主要是崇祯帝采取重大措施,强化皇权;后金政局也发生了巨变,主要是天聪汗皇太极调整治国政策,固本鼎新——这些对袁崇焕督师蓟辽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为袁崇焕的主要对手是皇太极,而皇太极又是袁崇焕的克星,所以要进一步了解袁崇焕必须了解皇太极,而了解皇太极要从其人其政入手。一、天聪其人
天聪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共有16个儿子,其中杰出的有: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十四子多尔衮;还有两个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和济尔哈朗也较出色。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努尔哈赤的死和天启皇帝的死,只差一年;同样,崇祯帝继位和天聪汗继位,也只差一年。
天聪汗皇太极像
努尔哈赤死后的汗位继承,实行的是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的制度。在努尔哈赤的子侄中,褚英已死,多尔衮太小,以四大贝勒权势最大,最有希望继承汗位。他们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但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因罪被圈禁至死,他本身也犯过大错,实际已经没有资格争夺汗位。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因夫君战死而改嫁给努尔哈赤。富察氏有过错,莽古尔泰便亲手杀死他的生身母亲。这件事虽博得他父亲的信任,但使他在兄弟、大臣中威望下降。所以,莽古尔泰在汗位争夺中也没有什么竞争力。
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大贝勒代善,在汗位争夺中,也败给了皇太极。《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告发代善与继母大福晋关系暧昧:“大福晋曾二次备办饭食,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饭食与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且大福晋一日二三次差人至大贝勒家,如此往来,谅有同谋也!福晋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之多。”德因泽又讦告,每当诸贝勒大臣在汗的家里宴会时,大福晋饰金佩珠、锦缎妆扮,倾视大贝勒,彼此眉来眼去。努尔哈赤派大臣去调查,后查明告发属实。努尔哈赤对大贝勒同大福晋的暧昧关系极为愤慨,但他既不愿加罪于儿子,又不愿家丑外扬,便借口大福晋窃藏金帛,勒令离弃。小福晋德因泽因告讦有功,被荣升与努尔哈赤同桌吃饭。有学者认为:大福晋送皇太极饭食而皇太极未吃,德因泽身在深宫何以晓得?可见德因泽告讦之谋出自皇太极。皇太极借此施一箭双雕之计:既使大福晋被废,又使大贝勒声名狼藉,从而为自己继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