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3/4 页)
廖功劳重,虞姬死霸王哭范正。汉高祖哭的樊太勇,韩信又哭桓文公。
哭平帝汉王中和用,老王莽哭的是许士英。殷和木哭的要起驾,马子章宫门哭陈朋。
更遇福之燕子岭,追龙寺刘秀哭裴通。扶董卓柴郎丧了命,商悒死哭坏小孔融。
曹府典韦把命送,失荆州哭坏了二关公。东吴的孙权哭丁奉,哭周瑜小娇手捶胸。
落凤坡刘备哭庞统,西蜀鄂州哭子龙。东罗王哭的陶岳用,杨无敌台上哭宾朋。
杨广假意哭杨勇,裴雷通一愿哭秦琼。老徐策法场哭薛猛,程咬金法场哭三公。
陈敬思哭的李太勇,唐公又哭徐茂公。
……
而凤吟,却在这告别中听出了勇往直前,张开怀抱深拥大地,故土,再见故土。
恩师,感谢恩师。
此曲带着乡音萦绕不绝,本部书也在此曲调之中告以尾声。
………【尾章 风云满地起龙蛇】………
尾章即序章风云满地起龙蛇
《三国演义》开篇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出了世事轮回,盛衰更替之理。
有分者皆因合之失道失势无智无信,能合者则为得道得势,有智有信。
支撑道与势者,乃为德、强二字,能德者自然心正为先,能强者自然勇武为本,而后方能谈及用。而可与道势并行者亦有邪途,乃于乱局之中分辨利害,巧妙调和,借他人力为我所驱,借他人势为我所用,则为权术。
有分合而不能长久者,皆因“封建”。“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因病根在此,故分合之之事可更替衰败腐朽,亦归与衰败腐朽,所谓重蹈覆辙,时间长短耳。
而今东西融汇,百家争鸣,大清也在探求救国之道,各方义士也在探求救国之道,空乏内外皆难持久,不过垂死挣扎。
而在这最后的挣扎之中,有革命先烈看到了共和之光。而革命义举也由一人一族的英雄之义,转为中华民族的共和之义。
历史的车轮运转到此,却已碾压出了厚实的封建根基,那封建思维深入人心难以提出。言举大义不过暂时求存之法,封建忠孝之行。
这思想如厚积的乌云遮天蔽日弥漫四野,朝内贤达之士在努力周旋延续残喘,朝外贤明之人也在四下奔走寻求活路。
因中原起义逐渐平复,清朝大办洋务运动,多少迎来了几日阳光,而引线却一触即。
同治十三年底,刚刚亲政两年的傀儡皇帝同治,爱新觉罗·载淳驾崩,四岁醇亲王子载湉继位,国号光绪,慈禧两度垂帘听政。
中国洋务运动小有起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腐朽梁柱重做粉刷,略略有了耳目一新之景象。
同时期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大有成效,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制度,迅崛起。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开始对外侵略。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出逃,先到太原后至西安,接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列强已在瓜分中国,却只是徐徐而进,逐步蚕食。资本主义侵略,就是殖民做生意,要有得赚有得谈。中国虽说一盘散沙,而一旦四野狼烟大家便都没得赚没得谈。因而必然需要中国落后而稳定,稳定则需要满清,一旦满清垮台必将引来各省独立军阀割据,届时难以收拾。
这,就是满清面对列强的欺辱无能为力,却又一直残喘不死的根本原因,绝非“同治中兴”所能支撑,此如同养猪,投资建设买卖武器都是取之用之奴役之的殖民生意而已。
而统一稳定,也是代表清政府和谈的李鸿章除了乞怜之外可以与列强谈判的唯一筹码,也是丢人而无力的砝码,因为这也是满清家国天下不能断送的主旨。
战乱、饥饿、愚昧、受洋人欺负……垂死反抗可以有,而反抗之后又如何,即使是为民主自由呐喊,而国民的心思又如何。国力难强,人心难合,一切都是那么难,而只有走一步算一步,倡导民主,先顺应时下,再兴举大义。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这是十九岁的袁世凯返回项城坐享祖业,组织文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