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4 页)
申请去了最偏远、最艰苦的伊木河边防一连。
就这样,杜宏在伊木河埋头一干就是五年的时间。
后来,因为在部队工作成绩优越,二零零七年,他被保送到了石市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习深造。
毕业前,他又做了一个选择,那便是选择回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伊木河边防一连。
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边防一连的驻地伊木河位于大兴安岭的深处,在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南岸。
那里冷,极寒天气下气温能达到零下六十摄氏度,全年无霜期仅有八十天。
那里苦,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四个月。
那里荒,方圆百公里荒无人烟。
那里险,要时时刻刻面对复杂的边情。
但杜宏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这里。
只因为这里有熟悉的营房、有熟悉的战友、有熟悉的边境线、有熟悉的孤独、寂寞和寒冷。
当杜宏再次回到连队见到战友们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终于回到家了!”
对,他把这里当了家。
二零一零年,边防一连被京城军区授予“伊木河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
第二年,团党委在为连队选配新任连长时首先征求了杜宏的意见。
杜宏的同学、朋友们都建议他离开伊木河,借着这个机会选择个离家近点的岗位。
此刻杜宏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他知道远离父母,没法照顾的辛酸。
他知道远离爱人、让她一人守家的艰难。
他更清楚自己年龄大、学历低、发展进步空间受限的现实。
但是杜宏的心里还是那个坚定的信念:“我是伊木河的兵,不把这个连队带好,我就是千古罪人。”
就这样,他第三次选择了伊木河。
王亮讲到这里,评论区热闹了起来。
“这个干部不孬!”
“好样的!”
“后来呢?”
“接着讲啊,老首长。”
“这么好的人怎么从来没有报道过呢?”
“我知道杜宏,他是。。。。。。哎,算了,还是继续听老爷子讲吧。”
“我怎么隐隐约约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呢?杜连长他?最后?”
王亮稍微顿了顿,组织了下语言,继续自己的讲述。
伊木河边防连管段一百多公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情况复杂,执勤控边任务十分繁重。
从一名普通战士到一个连的指挥员,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信念早已融入杜宏的血脉。
他带领连队官兵苦练军事技能、提高实战本领,在边关哨卡锤炼雪域精兵的血性担当。
杜宏深知,要想捍卫祖国领土的尊严,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
刚入伍的时候,他的身体条件并不突出,凭着不服输的一股劲,他给自己开起了小灶。
每次跑步都要系上沙绑腿、穿上沙背心;做俯卧撑,他在背上绑了几块砖头;练单双杠,别人做十个,他坚持做二十个,实在做不动了就在杠上撑一会儿;手榴弹投掷,每天至少甩上七八十枚教练弹。
经过一番苦练,新训结业考核时,杜宏获得了三项第一、一项第二。
打那时起,他逐渐成了团里的训练尖子,成了各级比武场上的一员猛将。
二零一一年全团建制连军事技能比武,授称不久的边防一连第一次与其他连队正面交锋,杜宏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他带着战友们连续一个多月摸爬滚打,泡在训练场。
比武期间,杜宏一个人参加了全部二十项比武中的十三项,最终勇夺七项第一,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红旗扛回了连队。
四年后的二零一五年,三十岁的杜宏已经是全团年龄最大的连长。
又是在比武场上,杜宏的表现再一次让全团官兵深受震撼。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训练,杜宏的左臂有习惯性脱臼的毛病,在进行400米障碍比武时,旧伤复发,攀爬云梯到一半时重重地摔下了障碍。
连队官兵劝他:“连长你别上了,我们照样能拿第一!”
在现场的团长也看着心疼不已:“就冲杜宏的这种精神,他完不成我也要给60分。”
杜宏却说:“我是伊木河的兵,是一连之长,这时候不上啥时候上?”
他耷拉着左臂硬是重新站上跑道,几次从云梯掉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