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台湾,这本书就像教科书一样大量印行。它教给我的第一点就是要明白师道尊严,念书的人,不管将来念成什么样子,老师永远都是老师,你始终要尊重他,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你在老师面前注意礼数,绝对是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这本书还讲了胡适那一派学人做学问的方法,比如说,应该如何扬长避短选择学术课题,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写,什么样的文章不能写,考据的文章该怎么写等等。在整个大学四年里,我都反复体味这些内容——也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学术研究入门手册了。
另外一本书是《英华大词典》,很老的版本,定价才9块钱,但是收词很多。我没有用过文曲星什么的,遇到生词就抱这个大词典,后来越用越快,和人家用电子词典的速度差不多了。
就带着这两本书,我第一次离开温暖湿润的四川盆地。在进机场安检门的时候,我对送行的爸爸妈妈做了一个“V”字手势——我是有准备的,我要在北大找到我自己的路!
性格和习惯将决定你的命运
张锐VS任羽中:性格和习惯将决定你的命运。
张:我们在上大学之前真的很不一样,生活的方式还有对自己的认识都相差很多,不过对大学的想法是一样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发展完善自己的地方,有很多机会的地方,上大学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你到那里去寻找人生的使命。大学生活不是每天坐在草坪上唱歌。
任: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你比我成功,尽管我现在也并不觉得国际政治专业怎么不好,但当时完全有可能再了解更多的信息,再慎重一些。我那会儿觉得只要能上北大,哪个专业都不错,但其实不同专业未来的发展完全不同。最近几年,甚至还有好多从北大、清华退学回家重新参加高考的例子,一方面我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一方面也觉得是一种浪费。
张:呵呵,那欢迎你到法学院来读博士。
任:其实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习惯与性格的发展也是相关的,习惯好了,性格就好。比如说你因为转学多的缘故,所以能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性格比较开放,这对今后的发展很关键。
我想,对高中生来说,参加你们年级的足球队可能是一个好办法,到学生会做一些组织工作也不错。有一些这样的经历,上了大学会更快地进入角色。
张:在大学里边,有学问的学生总是最受赏识的,所以从中学开始就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尤其是经典。
任:比如我推荐的《师门五年记》?哈哈。
张锐:
大学生活的前100天也许已经决定了后面四年是精彩或是平淡。与其参加一个社团,为什么不自己创立一个社团?与其参加学生会,为什么不去竞选学生会主席?在大一的时候,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第三章(一)大学,绝对是一场短跑
人生是一场短跑还是一场长跑?这似乎是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是短跑,你知道不得不咬紧牙关,不遗余力,力图从第一秒开始领先,在短短的几十秒钟内爆发出全部的潜能。如果是长跑,也许你还会想想如何分配体力,在开头的时候策略性的低速,有时也能够给自己在落后时一个可以接受的心理借口。
人生是一场短跑还是长跑?我不知道,还在跑。大学是一场短跑还是长跑?刚刚跑完的我,回头看这四年,一切似乎都发生在电光火石的刹那——短跑,大学,绝对是一场短跑。
既然是短跑,那么起跑的优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大学的起跑,其实就是在适应。适应得快,占据了有利的首发位置,状态迅速地调整到最好,再往下跑你就会发现已经在队伍的前端,而接下去的,后面不断要冲上来的对手,和前面你不断第一个看见跑道的情况,都会促使你习惯性地全力奔跑、保持领先。当领先变成了一种习惯——犹如那句广告词一般——一切都变得那么自然。跑步如此,F1如此,大学生活如此,所有的事情也都如此。
我是拖着两个箱子背着一个大包一个人站在大学的起跑线上的,两个“历史悠久”的箱子似乎来自父母结婚时重要的财产组合之中,因此我也心安理得“婉拒”了他们要求送我到大学报到的“虚荣之旅”。当我站在两位年轻的博士班主任面前时,他们既诧异我一个人拖着两个大箱子从广东自己跑了过来,又诧异我成为了整个法学院第一个报名的学生——在正式报名的前一天就到了昌平园这个京郊毗邻明朝皇家坟墓的荒凉的地方(关于“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