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页)
先去追杀萧挞凛。当下杨延昭看到萧挞凛的首级,大喜道:“此人乃辽军主将,他现在已死,辽军不败无疑。贤弟你已立下万世之功,从此名扬天下矣!”杨铭道:“此乃我军骁勇善战,大哥神机妙算,小弟安敢居此功?”两人回到落云坪,以萧挞凛首级示辽兵,辽兵见了,个个面如土色,垂头丧气,甚至掩面痛哭,纷纷倒戈投降,只有一小股辽兵趁乱逃出。直到傍晚,宋军才收兵,此一战,宋军斩首三万,获马匹军械无数,大获全胜,众军山呼万岁,欢声惊天动地。
冬阳斜照,大地金黄,甲光向日,金鳞片片绽开。杨铭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不禁感慨万千,把青龙偃月刀插在地上,刀刃上血迹犹未干,在残阳的照射下,泛出一片青红的油光。后人有诗赞杨铭曰:
暮云遮天金甲开,长空日照遍地黄。
多娇江山英雄出,猛虎下山扑天狼。
此时萧观音奴正在围攻澶州城,忽见耶律达真带着十几名辽兵狼狈而回,具说大军受挫,主将阵亡之事,萧观音奴大惊,急急撤围。萧太后闻知萧挞凛之死,大哭道:“大势去矣!”令辽军退出两百里,坚守不出,辍朝五日,命人去和宋真宗和谈。话说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等人的陪同下,亲自登上澶州北城门,宋军士气大振,呼声十里外犹可闻,气势百倍。当日宋真宗在城楼上接见杨延昭等一帮武将,夸奖他骁勇善战,重重赏之,杨延昭又引见杨铭,杨铭见那真宗皇帝,隆准龙颜,金盔金甲,果然是天子相貌,气势不凡。杨延昭尽说杨铭功劳,宋真宗大为佩服,欲重赏杨铭,并封以官职,杨铭辞道:“草民愚钝,自在惯了,不愿为官,战事平后乞归山水。”宋真宗连连惜叹,愈加佩服。杨延昭将宋真宗所赏财物尽皆分给手下军士。
此后数日,宋军反守为攻,穷追辽军,辽军孤军深入,四面受敌,节节败退,辽军之败已成定局。一日,杨延昭等人在帐中商议军情,讨论如何反守为攻,忽有天子使者至,杨延昭接入,使者传达宋真宗诏书,令杨延昭等部停止追击,宋辽两国正在议和。杨延昭闻诏大惊道:“辽军已是强弩之末,现在不攻,更待何时,若我军扼守要道,辽军可围而歼之,则燕云十六州可乘势收回,为何现在又罢兵?”急急上书,具言其利,寇准也力劝宋真宗继续战辽,只可惜宋真宗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朝中大臣也畏辽如虎,最后,宋辽双方几番磋商,达成协议,签订了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大概内容如下: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宋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杨延昭及手下众将闻知,个个拍案而起,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目眦尽裂,杨延昭大怒道:“我军明明大胜,为何还要向辽缴纳岁币?那些在朝中食肉的官员是干什么的?”气愤至极,拍案不绝,不日,朝中使者来到杨延昭军中,传宋真宗旨诏,令杨延昭等不可擅自出兵。又数日,宋真宗大赏众将,升杨延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其余武将也一一升赏,又给杨铭封官,杨铭再次辞去不受。
☆、第二十回:宋辽澶州城结盟,杨文德千里追敌(2)
两国既已议和,战事皆停,各自罢兵。众将连日无事,杨铭见朝廷如此懦弱,畏辽如虎,仰头长叹不已,整日饮酒解愁,心想自己的父亲杨延昭被耶律达真和萧安为首的辽国武士害死,现在萧安已死于自己刀下,耶律达真却还在辽军营中,此时若不去报仇,以后怕难有机会,何不乘机潜入辽营,杀了耶律达真。心里打算已定,是夜杨铭在营帐中换上夜行衣,携带冷月宝刀,正要飞身出营,忽然背后一人道:“贤弟去哪里?”杨铭并没有回头,道:“大哥,我与耶律达真有深仇,此仇现在不报,日后难再有机会。”杨延昭道:“你的仇就是我的仇,你欲去复仇,为何不先告诉我?”杨铭道:“朝廷已为大哥升官,若牵连到大哥,恐怕于大哥仕途不利。”杨延昭道:“这是何等言也,你我情同手足,我岂是那种贪图名利之人?”杨铭转身道:“大哥。。。。。。”心里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杨延昭道:“贤弟你先稍安勿躁,待我派细作先去打探耶律达真的消息,到时候我与你一起同去。”杨铭道:“多谢大哥。”
于是杨延昭立即派细作去打探消息,不一日细作回报:辽军正徐徐退回,其中耶律达真率两千军奉萧后之命已于前日启程,前往辽国西京大同府防御宋军去了。杨延昭听后道:“我正要率军追击辽军,耶律达真有勇有谋,留之早晚为患,应尽早将其除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