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是很大,他还会想尽办法继续造星。
赵本山的舞台角色有过很多次转变,从瞎子到老蔫,从黑土到大忽悠,2009年他又转身成为一个希望孙女能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老大爷。而在商业舞台上,他也完成了诸多转变。最初他是“卖”自己,之后觉得这个没有持续性,于是开始培养徒弟、“卖”徒弟。为了让徒弟的身价越来越高,他开始搭建一个包含电视剧、舞台表演、春晚、电视节目、影视基地、艺术学校的多层次传播平台,而这一平台本身也具有“吸金”的功能。
企业家和商人的最大不同,一是企业家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二是企业家本身在平台搭建上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一句话,企业家希望永续经营。而商人更多的是干一票就是一票,带有浓厚的投机色彩。赵本山身上也不乏农民式的狡黠,也时常有投机性的商业行为(诸如辽宁二人转推广),但从整体上说,他还是有着很长远的布局和清晰的体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能控制和管理哪些资源,他的事业将通过什么路径去往何处。这样一个外表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内心之通透,考虑问题之周全,审时度势能力之强的人,已少有人能及,这让他能够呼风唤雨。赵本山在东方式人情和西方式管理之间自如的平衡能力也是世间少有的,这让他从者众。更重要的是,他有着远超常人的,对文艺市场商业化的嗅觉和执行能力,这让他总能找到最草肥水美的一块土地。这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了他能成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里的优秀CEO,而且是最优秀的那一个。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春晚之子”赵本山(1)
有一点,白岩松看得比谁都清楚。他说:“把一条狗拉到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30天,它也会成为一条名狗,我不过就是那条狗而已。”这话同样适合央视春晚和赵本山。
在每年观众都以亿为计量单位的央视春晚上,一个有表演能力,熟悉观众喜好,又知道底线的演员,连续19年上台进行演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思量,赵本山都没有不火起来的道理。
赵本山比白岩松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上央视的周期虽然按年来进行分配,但他让这种成为“名狗”的机会变成自身的资源,最终成为巨大的物质财富。换句话说,只有赵本山,把春晚变成了他自己的作秀场,变成了他庞大商业王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展示舞台。这是赵本山作为企业家的精明之处,无人能及。
春晚与赵本山,谁成就了谁?
其实,赵本山和春晚的缘分纯属偶然。
1987年,赵本山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姜昆。那一年姜昆所在的中国广播说唱团到铁岭演出,经受过“赵本山笑的洗礼”的铁岭人眼刁嘴毒,看完演出后嘀嘀咕咕:“这些人还是中央级的呢,都没咱铁岭市艺术团演得好!”
姜昆当时已名满天下,有中国第一相声演员和第一笑星的光环,对此当然有些不解。纳闷之下,就问是怎么回事,观众告诉他,本地艺术团里有个赵本山,他表演的二人转可搞笑了。于是姜昆就去看了赵本山的演出,结果笑得前仰后合,当即就表示一定要把赵本山推荐给中央电视台。他当时跟赵本山说,要是自己不把他推荐给央视,姜昆两个字就倒着写!
如果说每个人命运的转变都需要一个伯乐或是一个契机,那么姜昆和春晚在赵本山的生命当中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在推荐赵本山这件事上,就和赵本山后来带自己的徒弟一样,姜昆并没有多大的私心。在这点上,中国的文艺界应该感谢姜昆,因为他为中国的文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赵本山后来回忆:“我们演的是《大观灯》(又名《瞎子观灯》),刚开始20多位北京艺术家坐在座位上,抽烟的抽烟,喝茶的喝茶,到后来全都笑趴在地上。姜昆向我要了一盘带子,说要带回中央电视台,推荐上春节晚会。我没当回事,忙着和姜昆、郭全宝等人合影,激动得连耳朵都在颤抖……后来,(央视)春节晚会真的来找我了。当时邹友开主任、李双江等三人在铁岭的招待所见了我,要我在房间里演一个节目,我说我给你们三张票到体育馆去看吧,那里效果好。三人拿了票也没看演出,扭头就回北京了。经人点拨,我才知道得罪他们了。不过,邹主任还是把我召到了北京,但起初我每年都只能打道回府。”
之后赵本山两次应邀赴北京参加央视春晚的节目审查,就像现在很多不知名的笑星一样,都是在最初阶段就惨遭淘汰。后来铁岭艺术团的领导们想了一个主意,在来年央视春晚筹备时用公款购置了10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