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个女人长相厮守还不够吗?”
孙洋听出了梅舒的弦外之音,便附和道:
“是啊,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再漂亮的女人对自己也没有百分之百的自信,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恭维。
何家全入狱之后,梅舒对孙洋产生了一种依赖感。这种感觉在她的婚姻关系中从没有出现过。
这些年,何家全一直在和钱打交道,从没有为钱所困。
此时,何家全每次从监狱里传出话来,都让梅舒给他多送些钱,没钱的日子太难过。可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靠梅舒教书的工资根本应付不了。
对于梅舒来说,开口向孙洋借钱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孙洋似乎早有准备,他交给梅舒一张信用卡的附卡,让梅舒可以随时提用现金。
看着梅舒一天天憔悴下去,就像看着一朵娇艳美丽的花朵慢慢凋零,孙洋无限伤感。
孙洋又恢复了和梅舒每天晚上通电话的习惯,不过少了以前男女间的调侃,而是多了一些亲密,多了一些生活上的问寒问暖。
梅舒床头柜的储蓄柜里已经贮满了写有何家全名字的心形花瓣。
日复一日的祈祷还是不能保佑何家全平安归来。
何家全在狱中度日如年,大墙外依然是时光飞逝。斗转星移,转眼到了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圆。
自然界的圆满,让人想到人间的团聚。
从古到今,中国人没有经历过多少太平盛世,倒是饱经战乱离散之苦,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里,家人的团圆比一切都重要。哪怕是历经磨难。只要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就心满意足了。
在广东,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的鹿港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到处挂满了象征着吉祥的大红灯笼。沿街的商店把一盒盒的月饼小山似的堆放在门口,抓住这最后的机会搞促销。
路上行人匆匆过,没人回头看一眼。他们手里拎着礼品盒,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回家。节日之所以不同于平常的日子,是因为人们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中秋节是阖家团聚的日子,有情人更是要待月西厢下,月下诉衷情。人们一年四季奔波于途,但在这明月照人还的良辰佳节,人们要回家团聚。
梅舒所在的鹿港理工学院索性下午没有排课,学生们一吃过午饭便倏地一下走得一个不剩。偌大的校园少了平时的喧哗吵嚷,显得空空荡荡。
梅舒有一搭没一搭地收拾起讲义,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以前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每年中秋节,她总是逃课,坐两个小时的火车,赶回苏州去陪父母过中秋,那一份团圆的天伦之乐,至今想起来心里都暖暖融融的。
如今在鹿港,孤身一人的梅舒无人可以相聚。
路过菜市场的时候,梅舒顺便买了些菜。可回到冷冷清清的家,梅舒却连一点煮饭的兴致都没有了。
演员需要观众,教师需要学生,煮饭婆需要一个回家和她共进晚餐的人。
梅舒坐在空空荡荡的客厅,灯也没有开,一个人隐在黑暗里,燃上一根烟,看它袅袅燃着,咝咝如同生命,一种心凉如水的感觉弥漫了她的四周。
她随手按下音响的遥控器,杜比环绕的喇叭里传出那首打动了全球无数人的萨克斯管吹出的《回家》,一声声像是在召唤远行的游子,又像是叙说着家中亲人的思念。
在这中秋之夜,《回家》为梅舒描述着家的温暖:爱人相偎相依,壁炉燃着红红的火焰,咖啡煮沸了,浓香四溢……此刻的梅舒有家的形式而没有家的内容:月圆之夜人不圆。
这一切让梅舒更感寂寞。
记得哪位哲人说过:孤独是寻求理解不可得,无聊是寻求刺激不可得,寂寞是寻求伴侣不可得……梅舒只剩下寂寞了。
电话铃响了,一阵急似一阵,盖过了《回家》的旋律。以往,这个时候的电话都是何家全打来的,说他有客人,说他要应酬,说他的工作没做完……总之不回家吃晚饭了。
“中秋快乐!”是孙洋那不紧不慢的声音,“今晚我请你吃饭。”
“谢谢你啦,你在家陪太太吧。”梅舒不想打扰别人的两人世界。
“我太太此刻正在天上飞。我也是孤家寡人一个。我们是同病相怜,我们到鹿港大酒店的旋转餐厅去吃晚饭,那里是赏月的好地方。”
“别太破费了。”何家全的入狱使梅舒知道了节俭的重要。“你到家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