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凄厉的警报声响彻了大街。
“澳中,你听我说——”
乌明清张口欲言。李澳中打断了他:“你什么也别说了,这次是个史无前例的通天大案,还是想想如何善后吧!”
3
在温汉平组撞人的同时,省质量监局副局长卢子安率领的第二组已经驶上了盘山公路。他们的目标是葫芦嘴村,查的正是于渤海的地下烟厂。当然,对卢子安等人来说,幕后老板还是个迷,只是接到了线报而已。中巴车飞快行驶,车轮不停地在悬崖峭壁的边上打着弯,队员们提心吊胆。刚转过一个弯,司机猛然发觉前面路中央停了一辆载重带拖大卡车,看样子是抛了锚。奇怪的是周围没一个人,只有这大卡车孤零零地一动不动。卢子安气得不住骂娘,这盘山公路只有四五米宽,一侧是山峰,一侧是断崖,这大卡车一下子就塞满了整个路面。连过个人都得从车底下钻过去,中巴车如何能过?
他命司机下去检修,司机侧着身子从山壁旁挤了过去,爬进驾驶室摆弄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回到车上:“局长,天王老子都没办法,不但少两个轮胎,这车连发动机都给卸了。”
卢子安狠狠地捶了座位扶手一拳,气得大骂不止:“妈的,这一定是那帮制假分子搞的鬼,行动这么迅速!这儿离葫芦嘴还有多远?要不咱们下车步行?”
“三十里。”司机回答。
卢子安不说话了。他想了想,摸出手机给温汉平打电话,没人接,又给第三组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处长谢隆基打,这回一打就通。他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一遍,气得嘘嘘直喘。谢隆基嘿嘿苦笑:“老卢,别说你了,我的遭遇更离奇。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吗?我在派出所,和熊司长一块儿,让一帮农民给关起来了!”说完把情况介绍了一下。卢子安不信,又听一遍,不禁呆若木鸡,怔了半天,忽然捧腹大笑,笑得眼泪都淌了出来。一车人莫名其妙。
原来谢隆基率队扑向一家假烟窝点。这就是白恩茵低价转让给冯世贵的那家。这个窝点位于一家农舍,竟然在这家农舍屋子正中央的地下,搬开伪装地道口进去一看,霍,好大的地道,深入地底三米,面积足有三百平方米。神农镇这个地方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挖地洞。此地地处山区,挖开薄薄一层地面土壤,以下全是碎土和碎石,极其容易修地洞,只需要把碎石、碎土挖出来就行,剩下的巨大石块恰好起到支撑地面的作用。抗日战争、国内战争和建国初“深挖洞广积粮”时期,这类地洞非常盛行,几乎家家都有。只不过谢隆基他们见到的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已。如此秘密自然不虞被人发现,这也正是冯世贵执意要从白恩茵手里购买的原因。只是不知怎的竟然被人告了密。
更令谢隆基等人吃惊还是这个假烟窝点。人自然早跑光了,只是机器还留在原地,这就是以令他们目瞪口呆。这座地下工厂设备之先进、配套之齐全在中国的打假史上简直闻所未闻,一共三条生产线,卷烟机、接嘴机、切线机、包装机应有尽有,每样三套,另外,还有复烤设备、锅炉、380伏的三相变压器……设备之齐全不啻于一个烟厂。仅仅那种卷烟机一台单价就达四十五万元,每分钟生产卷烟三千支以上。每套设备三分钟生产一件,一件至少获利一千元,一小时即获利两万元。也就是说这座地下窝点每小时生产六十件假烟,制假者一个小时就可获利六万元。惊人的利润,无怪乎有人敢冒绞首的危险。谢隆基感慨不已。
一个队员在远处叫,谢隆基过去一看,天!居然还有个洞穴,是个大仓库,里面装满了成品半成品的卷烟,二十五公斤一桶的接嘴胶、包装胶,堆得比人还高,最引人注目的是数百麻袋金黄金黄的烟叶。制假哪用得着这么好的烟叶?谢隆基心中疑惑,过去一看,全他妈的劣质烟叶,用硫磺泡过的!
打假组正在拍照、清点,地洞里吵吵嚷嚷来了四五十个农民,一下来就问:“哪个是老板?老板呢?妈的,快出来!”
谢隆基问:“你们干什么?”
“你就是老板?”一个领头的说,“你欠俺们的十万块钱啥时候还?都他妈拖了一年了!再不还俺砸烂你的卵蛋!”说着就要动粗。
谢隆基心知不妙,连忙解释自己是北京来打假的,老板早跑了,还把证件拿给他们看。那人看也不看一手打落:“少给俺来这套,欺付俺不识字?俺告诉你,今儿个你不还钱不行!咱派出所去!”
谢隆基没想到这干人这么理直气壮,难道不是来捣乱的制假分子,真是讨债农民?不可能。不可能这么巧。农民在执法队面前根本不敢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