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3/4 页)
,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
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
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1;t,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sta。而h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o8年才出现
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导致的思想和文化开放,成就了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祥地的美誉,这里作为艺术之都、文艺圣地,诞生了许多伟大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先锋人物,他们或以美轮美奂的绘画扬名天下,或以字字珠玑的作品开山立祖,或以先锋的哲学思想影响世人,或以新奇的科学现迎来崭新时代,就这样,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艺术轰轰烈烈前行的古典文化复兴开始了。
“万王之王”的统治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在十字军东征的历史上,英诺森三世赫赫有名,因为第四次也是最大的一次东征就是由英诺森三世组织和动的。
在“收复圣地”和“保卫圣地”的口号下,刚刚上台后不久的英诺森三世就组织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便确立起教皇的世界权威。他命令各国所有的修道院和教会都要献出其财产和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支援东征,他自己本人捐出十分之一装备船只以图远征埃及。在他的策划组织下,十字军东征的参加者是法、德、意贵族,但实际起支配作用的却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12o2年夏天,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队伍汇集于威尼斯,在向埃及进的前夕,威尼斯总督以十字军没有充足兵员运费为由,劝十字军攻打威尼斯的商业有力竞争者萨拉城,以战利品来补偿欠款。同年11月,十字军攻陷了萨拉城,该城被洗劫一空。此时,十字军乘拜占廷帝国生内乱之机于12o4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无数艺术瑰宝毁于一旦。
英诺森三世对这次十字军东征取得的成绩非常赞赏,他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的奇迹”。12o4年5月9日,十字军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建立了“拉丁帝国”,英诺森三世在次年就委派红衣主教来到那里训喻天主教的,尤越性。拉丁帝国向罗马教皇称臣纳贡,东方教会服从教皇的统治。
13世纪初,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的十字军状况日益恶化,夺回耶路撒冷的希望已经破灭,但是,欧洲开始流行12岁以下的无罪儿童才能将耶路撒冷解放的传言。于是成群的孩子被集中在法兰西、日耳曼各地。不少孩子被船长和商人偷偷运往巴勒斯坦,甚至被运往埃及卖作奴隶。1212年8月,在德国集中的2万儿童抵达热那亚,又到罗马,当地主教和政府禁止他们出征,这些疲劳的孩子因为疾病和饥饿几乎都倒在了路上。
这次“儿童十字军”是一次荒诞的悲剧,但是英诺森三世却振振有词地说,“儿童应延期到成年以后再履约出征”。
1216年,英诺森三世又积极筹备新的十字军东征,但是同年的6月16日,这位自称“万王之王”的英诺森三世就在意大利中部的佩鲁贾猝然而逝。英诺森三世将教皇的权力挥得淋漓尽致,欧洲是他的宗教世界,中亚有他的“天国王朝”,他在宗教历史上的威严至今仍令人战栗。十字军东征虽然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扩大了教皇的影响,大批欧洲人涌向东方,东方古老灿烂的文化促成了欧洲文明新的觉醒,为13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德鲁伊】………
第一百六十章开篇出场的人物原型取材与德鲁伊,除了暗黑破坏神还有龙之谷之类的游戏之外,恐怕也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知道德鲁伊到底是什么职业吧,说实话,我也不怎么清楚,于是,找了这篇资料,扫扫盲啊!
德鲁伊的英文原名为“druid”,这个词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和希腊文中的“drus”相关,而“drus”是橡树的意思;后半部与印欧语系的词尾“…wid”相似,这个词尾的意思是去了解。而德鲁伊教又以橡果为圣果,所以德鲁伊名字的古意是熟悉橡树之人。跟据爱尔兰古代编年史,德鲁伊教徒是这个国家最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