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可见其内功已有相当的火候。他捏个剑诀,恭请凌风指教。
宋阀门下大声欢呼,为少主喝彩,宋鲁亦目露欣然之意。
凌风缓慢走到场中,未如以往发挥出超人的气势,而是站定后,双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两足分开平行,接着两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环,掌与面对成阴掌,右掌翻过成阳掌,正是太极的起手式。
众人都露出讶异的神色,这种软绵绵的姿势是什么功夫?可挡得住锋利的长剑?
对面的宋师道丝毫不敢大意,凌风那不败的战绩绝非作假可得。何况,先天高手不惧刀剑实在再正常不过!
他神情静如止水,跨前两步,双眉一轩,一剑自上而下直劈,真有石破天惊的声势,速度和力量均不同凡响。这招简单的“独劈华山”却是试探凌风而来。
凌风正后悔,他这太极拳有了一定雏形,但只想了数日而已,而且每天得陪宋月媛研究造人的大计,哪有多余心思细想?
以拳接剑,确有些难为。
但事到临头,不容半点退缩,他体内易筋真气流转,受这一剑的劲风所激,青衫立即鼓舞,面容肃然,一派出尘之意。
换作从前,以他的步伐绝对可避过,再以硬碰硬,或辅以精神攻击,扰乱对方的真气,从容取胜。但这样一来,宋师道不死也得残废!
唉!都怪老头子没传什么特别的拳脚功夫或者点穴手法,当时要随便来点降龙十八掌啦,天山折梅手之类,现在何需这么头疼?独孤九剑虽非一定要以剑来使,但亦是直接以力道对敌,早融入在他平时的武功中。
剑近胸膛,凌风斜退半步,顺手使出太极拳中的一招“揽雀尾”,右脚实,左脚虚,一掌切在剑身,辅以粘劲,立即化去这剑的气势。
宋师道剑势为他一带,不由自主地向前一冲,跨出两步,只觉这对方的泄劲法门奇妙非常。
长剑并未传来真气,让他有些纳闷,不及细想,双目神光大盛,长剑自右而左急削,剑身似曲似直,长剑有如活物般。
太极圆转,最忌使力。
凌风自然按照此点要求使出,一招“手挥琵琶”迎上,右捺左收,凝重如山,却又轻灵似羽,将长剑笼住,立即剑上千百斤的力气似化入汪洋大海,消失地无影无形。
两招凑效,凌风信心大增,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单鞭、云手等一一使出,越使越觉太极微妙无穷,动作圆*转许多,心神浸入一种玄妙的境界,举手投足,有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宋师道的剑术不差,一招招使出,却怎么也触碰不到对方的手掌与身躯,这种感觉难受之极,浑欲吐血。
对方的每一招都让自己看得分明,简单之至,却恰到好处把自己猛厉灵活的攻势完全化解,使自己再难组织持续的攻势,后续的变化招式许多都胎死腹中,徒劳无功!
在外人看来,他们就像不相干的两个人,一个在慢悠悠地耍拳,一个在自在地表演剑术。
但没有人会这样想,任谁都看出主攻的宋师道额头冒出的汗珠。可是没有几人能看懂其中暗藏的玄机。
第060章 太极克敌
宋师道久攻无效,有心认输,但身子为凌风拳势所缠,怎也跳不出。wWW、他眉头微皱,重重剑影如惊涛骇浪般向对方卷去,总不能使自己的身法为对方影响。
这时凌风双手划圈,如抱太极,不知不觉间真气散发,凝成旋涡,随着宋师道的步子移动。
他此时的一招一式都发自本能,心神感应太极之道,一种奇妙的感觉袭上心头,他有如天真的孩童般露出一丝微笑。
宋师道无奈之下,不得不再度展开凌厉攻势,杀招迭出,剑气奔腾,早脱离切磋性质。
一时间剑法激荡,有如风雷大作,刹那间身旁众人如置身狂风暴雨中,纷纷退后。
但凌风丝毫未觉,像风雨中的一叶扁舟,不住摇晃,随时有舟覆人亡之局,却随着招式的变幻,使旁观众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他的整个身躯仍稳屹如山,没有倾倒的可能性,身晃而神不晃,予人以中正平和的感觉。
他的双目似开似合,手脚动作不减,使到后来,无论上下、左右、前后、顺逆、内外,都是圈、环组成,圈圈相连,环环相生。
太极之意,博大精深,使他似乎捡到宝藏,欣悦非常,沉醉其中仔细寻味。
“啪!”长剑断裂声将凌风惊醒。
原来他一招“如封似闭”挡住剑身,劲道未用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