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坦率地说早先确实有些糊涂。这些年以来,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考验,新东方的高管们都认为,内循环问题必须借助外力解决,上市肯定是最好的外力。因为纵使频繁“空降”高级人才,也都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到“内循环”中间。
2003年~2004年,新东方的核心业务以年递增50%的速度飞速发展,而过去的速度比这还要快,所以,新东方的确存在管理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问题。新东方的问题和矛盾,总是周而复始,不断地滋生不断地解决,但是没有任何长足进步。利益分配上的“内循环”问题,阻碍了新东方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说阻碍了新东方经营自我的心态改善和改良。
新东方在完全不懂股份制和资本的时候,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举例来说,有一天一个股东想离开新东方,希望卖掉股票,但问题是没有人买。他们希望我买,可当初这些股票是我无偿馈赠的,我怎么可能以那么高的价格再买回来?况且我也没有那么多钱。还有估价的统一问题,都会产生巨大的内部矛盾。即使内部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由于是“内循环”,很容易产生感情纠纷。在新东方,骨干们很容易越过规定谈感情。而上市之后,外部的规定比内部的规定更强大、更有力。他们就再也不可能那样做了。
2001年那场伤筋错骨的内部改革,让经历过的新东方股东们受尽折磨,好不容易最后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结果,散伙的危机得以解除,新东方也正在努力建立新的价值观和规则,新东方进入了一个发力前行的新阶段,这就是俞敏洪所说的“第四个阶段”。
但是,当股份改制问题已经解决,新东方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在各块业务还没有整合到一起的时候,新东方各位校长自负盈亏,属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倒也相安无事。但是,当各块业务整合到了一起,财政大权不在自己手中,大家自然就关心如何才能有效地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他们最终选择的是俞敏洪而非徐小平,因为相信具有商人潜质的俞敏洪能实现他们的这一愿望。对于这一点,俞敏洪岂有不知之理?
俞敏洪为了不负众望,首先就要在业绩上做出努力。
2002年,在解决掉内部利益纠纷后,新东方迎来了与教育集团ELLIS的合作,开办了新东方—ELLIS英语学习中心,开始挺进高端英语培训市场。从2002年到2003年,新东方组建教育科技集团,先后增设了9所分校,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张新东方的势力。而在2004年,新东方集团斥巨资购买了中关村金融中心作为总部办公大楼,对提升外部形象和内部凝聚力有着显著的作用,也标志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现代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4年年底国际风险资本老虎基金的引入,说明新东方正在一步步走向规范化。
这一切都体现出了整合后的新东方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但是,新东方未来的前景会有多大,仅仅靠嘴巴说并不能说服新东方的其他股东们,俞敏洪依然能感觉到集团内部那份焦灼和不安。
2003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非典”同样沉重地影响了新东方;2005年9月,国家关于英语四、六级证书不与学位挂钩的政策出台,新东方收益锐减了2000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公司一些部门,由于管理粗放,支出大大增加,所以新东方收益虽然增加了,利润却反而减少了。
俞敏洪肩上的担子突然加重了。新东方的事业不仅有来自国家政策变动的风险,这是外部的;更有来自内部的——那帮眼睁睁看着他的股东们,他们迫切希望看到真金白银。而这一点,按照俞敏洪的发展步伐,肯定是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的,哪条途径能加快实现的步伐呢?只能是借助资本的杠杆作用。
海外上市,给了新东方股权转让的出路和更完善的游戏规则。尽管未来我们要面对外来投资者的压力,但如果通过上市换来的是,从此可以把精力放在经营上,而不是内耗和感情纠纷上,那么上市就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从前,俞敏洪在利益和人情中间力求“平衡”,搞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现如今,新东方股东们不需要再来找他“打架”了。新东方走了一个大循环,终于回到了一个好的起点上。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新东方的未来格局(1)
俞敏洪曾说: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梦想决定未来。
在纽交所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新东方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它的未来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会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