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傅索安的目的。
查基亚尔当时正在学习窃听和摄影。他发现马力德和傅索安经常在校园草坪的一个固定位置待着,便将间谍窃听器设置在那里的椅子、桌子下面和旁边的树上,窃听两人的谈话内容。渐渐,他从谈话内容发现马力德、傅索安已经产生了感情,便加紧监视,并把间谍用的配有夜视装置的微型照相机一直带在身边。终于有一天,查基亚尔在舞厅里拍摄到了马力德和傅索安的接吻镜头。
查基亚尔的直觉得到了印证,信心更足了,他相信自己的辛苦即将得到收获。两天后,特维尔谍报学校为学员放映电影。查基亚尔得到消息后分析:马力德、傅索安既然在舞厅里接吻,那么在黑暗的电影场里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所以,他从晚餐后就带着照相机跟踪两人。待到两人进了电影场,他一看对方所选择的位置便断定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于是作了拍摄准备,最后果然如愿以偿捕捉到了他所盼望的镜头。
特维尔谍报学校的摄影课,除了教授拍摄,还教授与之相关的系列技术:洗英放大、缩制微型胶卷和修理照相机。所有的设备都在教学楼的实验室放着,学员随时可以进去任意摆弄。所以,查基亚尔在当天电影结束后即去暗房将照片冲了出来。今天中午,他就迫不及待找马力德摊牌了。
当下,查基亚尔见马力德把照片都看完了,便从窗口踱到他面前,问道:“马力德同志,您觉得这些照片怎么样?”
马力德心乱如麻,却不得不回答:“不错!唔,我是说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质量是不错的。”
查基亚尔递上一支香烟:“抽烟。嗯,如果我把这些照片送到校长室去,您知道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吗?”
这个,马力德当然知道。根据特维尔谍报学校的校规实际上也就是克格勃的纪律规定,学员在校期间如果有男女方面的私情关系,将会被关禁闭,十五天后开除出校;问题还不在此,开除出去的人由于从保密角度考虑,不能返回原先的城市,而将被强制遣送去西伯利亚、科拉半岛、新地岛、北地群岛、新西伯利亚群岛等僻远之壤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永世不得离开。马力德在后悔自己不该粗心大意没留意被这小子“铆牢”的同时,也在考虑对方眼下此举的动机,但却琢磨不透,于是说:“查基亚尔同志,您干脆直说吧,您想叫我干什么?”
“我的要求很简单,您从此以后必须远离那个中国姑娘,包括不再辅导她俄语。”
马力德马上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心中徒然忿忿却不敢不答应,点头道:“这个可以。还有吗?”
“没有了。只要您做到这一点,您的前途将丝毫不受影响,依旧光彩夺目。”
于是,马力德便动起了辞去业务俄语教员的脑筋。他先去找女学员玛莎商量,称自己学业紧张,又兼着党支部书记,继续辅导傅索安恐有困难,想请她辅导,问玛莎肯不肯。玛莎一向表现积极,自是一口答应。马力德让玛莎等校方的通知,自己便去了校长室。
特维尔谍报学校人数不多,级别却很高,校长索洛夫是克格勃少将。根据规定,特维尔谍报学校的学员在认为必要时可以找索洛夫校长本人谈话,校长无特殊理由不能拒绝。所以,马力德顺利地见到了索洛夫校长。他向校长汇报思想,说自己受命辅导傅索安俄语以来,由于频频接触,竟对这个中国姑娘有了想入非非的想法,为防止犯错误,他想不再担任这项工作,而推荐玛莎同志替代。
索洛夫校长听了。夸赞马力德思想觉悟高,有自律能力,当场同意了马力德的请求。
于是,马力德把玛莎介绍给了傅索安,自己再也不敢和傅索安接触。
傅索安自然不知道上述情况,因此感到既纳闷又苦恼。她没有想到,使她更苦恼的事情还在后头,查基亚尔早已蓄谋在心,正伸出魔掌在悄悄向她逼近。
查基亚尔对傅索安采取的方针策略,其宗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恐吓。他通过窃听,已经知道傅索安叛逃的情况,由此分析判断,认为她所处的境地属于“寄人篱下,有进无退”。这种角色在异国他乡受到欺负,谅其不敢反抗张扬。
查基亚尔走的第一步,是巧妙地让傅索安知道他是何许人。
一天,玛莎和傅索安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画报,查基亚尔也拿了一本预先看准了的刊有他父亲照片的《红军画报》,走了过去,在她们对面坐下。他跟玛莎是认识的,便打了个招呼:“玛莎,您好!
唔,这是谁?”
玛莎抬头:“哦,是您啊,查基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