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在村头修了牌楼,以显气派;县里专门为小岗村布置一个展览室,并代写好解说词;还在村西头修了十分整齐的院墙,把一些破破烂烂遮挡起来,以免影响观瞻……20多年来,应该说上级没少为小岗村“操心”,但一直都忙在“包装”小岗村这个典型上。结果,小岗人既看不到自己发展中的严重问题,也看不到外面的大千世界,成天陶醉在“当好典型”“迎接参观”……的满足之中。改革锐气被“包装”没了。
再听听一些有关人士的精彩评说:“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变革中又缺少新的思路,小岗人走到了十字路口。”“小岗村的村民已经习惯躺在原来大包干的功劳簿上,而且慢慢地越来越懒,所以以前的那一点家底都被掏空了。”“床上有被盖,桌上有酒菜,何必出去找罪受。”这也许就是答案!
昔日试验田今朝新农村(1)
一个个现代化的企业坐落在这块土地上,一排排别墅式的农房掩映在浓绿之中,充满朝气的人群在忙碌着。2005年,这里的税收达到1亿元,成为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个税收超亿元的乡镇。
七里营名片
人口:41个行政村共7�5万人
第一产业:粮棉生产、养殖业
第二、三产业:旅游业、医药、造纸、机械
主要荣誉:“中州名镇”“全国首批小康示范镇”“全国首批乡镇投资环境100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点”“全国乡镇综合改革试点”“河南省科技示范镇”“河南省科普示范镇”“河南省学教活动先进乡镇”。
毛主席称赞“人民公社好”
七里营龙泉村69岁的村民梁志海告诉记者,七里营作为毛泽东视察过的第一个人民公社而闻名全国。
他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6日,毛泽东来到七里营村的那座土院子门前,看着“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微笑着说:“人民公社好。”当晚,七里营公社举行了群众大会,社员们纷纷表决心,苦战10天,把全社的运输工具实现滚珠轴承化;苦战5昼夜,沤绿肥48万担,保证麦田施底肥2�5万公斤,来报答毛主席的关怀。
“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费尽心机为联社起的名字,后来影响了中国20多年。”七里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1958年7月,拥有43个生产大队、3�1万多名社员和9�1万亩土地的新乡县七里营乡的5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准备组成一个大的集体联社。联社的名字商量来商量去,先后取了好几个。有的说叫“七里营集体农庄”,有的说叫“共产主义公社”,最后定为了“七里营人民公社”。
毛泽东视察七里营人民公社的消息,很快被记者报道,人民公社的名字从此传扬开来。七里营也因此出了名。
人民公社化运动很快在全国进入高潮。据有关资料记载,短短3个月,74万个合作社并成了2�36万个人民公社,99%以上的农民成为公社社员。这场人民公社化运动助长了本来就很激烈的农村“大跃进”狂潮。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老人提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七里营刘庄村支书史来贺的做法引导下,七里营的干部带领群众淤地治碱、平沙造田,硬是把盐碱洼地改造成了“一麦一稻”的旱涝保收田。到上世纪80年代,七里营就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造就了‘人民公社’的七里营没有被‘历史’所束缚,而是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坚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七里营镇党委书记梁常运谈起今天七里营走在新农村建设前头时说。
从麦棉间作,菜棉、瓜棉套种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解决了农民温饱之后开始必须发展工业。为此,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七里营就开始了办工业的尝试。
奶牛场、造纸厂、生物制药厂……七里营的工业不断地滚动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医药、造纸、机械为主的多产业互补的工业体系,造就了刘庄华星制药、新亚龙泉造纸、四达振动、花洋漆包线等骨干企业。
发展不是埋头苦干,而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资源。梁常运说:“七里营先进典型多、劳动模范多,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这是七里营镇独特的政治优势。我们采取开展先进村帮助后进村的方式,走共同富裕道路。如刘庄村带七里营五村、南新庄带曹庄、西阳兴村。龙泉村优质羊基地带动周围500多户农民通过养羊走上富裕路。”
江苏金谷集团老板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