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部分(第1/4 页)
正在这时,刘小乙带了徐平中牟庄园里养马的陶六到了州桥三司铺子附近,在人群外面焦急地东张西望,一副急着找人的样子。
铺子里有小厮看见,认得是徐平家里的干人刘小乙,高声道:“小乙哥,难得到铺子这里一回,怎么不进来坐坐!”
刘小乙见有人认识自己,出了一口气,走上前拱手问道:“我有急事要寻郡侯,三司衙门里的人说是到州桥这里来了,哥哥可有看见?”
小厮指着对面的茶摊道:“那里坐着与郭判官饮茶的不就是!”
刘小乙回头一看,见徐平与郭谘坐在那里喝茶,周围几桌还坐了不少随从,大喜过望,向小厮道谢:“多谢哥哥,改日请你饮酒,今日我有急事,先去了!”
说完,带着陶六,急匆匆地从人群里穿过街道,快步到了茶铺棚子下徐平桌前,行礼道:“郡侯,家里有急事!”
徐平吃一惊,忙道:“什么事?不要慌,慢慢说!”
刘小乙指指身后的陶六道:“还是由陶六来说。”
陶六上前道:“禀郡侯,是庄里的事情,说起来是好事。不过当日您对我有吩咐,一有了确切消息必须要立即来报知,所以才托了小乙哥急急地找了过来。”
徐平看着陶六,愣了一下,过了一会才有些激动地问他:“可是事情成了?”
“成了,成了,当日受孕的马,十匹里有**匹都有了身孕。我找了庄里怕有养马的人看过,确切无疑,绝没有半分虚假!”
徐平一下子站了起来,口中道:“竟然是成了!竟然是成了!”说完,激动的心情况无法平复,在桌边来来回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这么多年,郭谘还从来没见过徐平如此激动过,不由一头雾水,又不敢乱问,只能坐在那里看徐平激动地乱转。
过了好一会,徐平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在桌边坐下,吃了一口茶水,对陶六道:“你先回城外府里,寻徐昌找人把这事情详细地记下来,我回去看。这两天就待在京城,先不急着回庄子,等过几天端午朝假,随我一起回去。”
陶六应诺,与刘小乙先告辞离去。
看两人走了,郭谘问徐平:“副使,您的家事下官本不好冒昧过问,不过从来没见您如此失态,可是有什么重大的事?”
“重大?也不算重大。但不管对我家来说,还是对朝廷来说,这件事都了不得。现在你先不要问,这事情不好细说,以后自然会知晓的。”
徐平记得前世动物繁殖靠人工授精,经过这么多年试验,今天终于成功了。对于自己的庄子,有了这技术,牲畜养殖将上一个大台阶。对朝廷,马政也将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未完待续。)
第3章 尽头牙
夜幕低垂,徐平坐在书房里仔细看着陶六口述之后找人记下来的事情经过。在桌子的另一边,盼盼半站在椅子上,吃力地拿着枝毛笔趴在桌子上练字。
人工授精的技术并不特别困难,最关键的是从种马取出精…液之后的保存。在徐平前世已经广泛采用冷冻的方法,低温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这个年代自然不可能,只能采用常温保存的办法,最可靠的还是用容器直接保存在动物体内,精子可以维持一两天的活力。
以前依靠自然繁殖,徐平的田庄想尽了各种办法,一匹公马也不过只能配十一二只母马,形成一个小的繁殖种群,再多,效果就要急剧下降。
优良的公母是非常昂贵的,而且很难得。用自然繁殖的办法,生出来的后代品种优良的机率并不高,再加上幼崽的夭折,繁育优良马种是相当不容易的。如今大宋境内没有野马群,优良的种马只能从党项和契丹引进,繁育困难,再加上品种退化,不要说是能够用作军马的马匹,就是能够役用的马也非常稀缺。
汉唐的牧马场都在西北,而现在的马监多在中原河北。中原不是不能养马,气候和水草都能够满足马匹的生长繁衍,最缺的是优良种马的引入。人工放养的马匹如果不进行优选优育,品种会非常快地退化,没有草原地区优质种马的输入是非常致命的。
而一旦采用人工授精的办法,一匹种马一次可以让成百上千的母马受孕,对优质种马的需求就一下子降了下来。再配合优选优育,用不多的好马就可以维持优质种群,而次一级的优良公马也解脱出来,可以直接用于骑乘和役用。
这是徐平所能想出的挽救中原马政的惟一办法,不如此,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中原能养马,但却不能保持种群不退化,只有用高繁殖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