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部分(第3/4 页)
衙门及上层高官权贵,三司的公吏们仅靠着喝点汤水也都发了大财,好多世代为吏的都富比王侯。
这一代的三司公吏更加厉害,有一位年老退职的公吏把这些小团体联合了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组织。这组织如同寄生植物一样牢牢地盘距在三司这棵大树上,不断地吸取养分越来越壮大。上至王侯宰相,下至各个衙门的主簿丞郎,很多都从他们那里分利。
选人升迁极为艰难,很多就在各个衙门里转来转去,年长日久,更加容易跟这些小吏勾结在一起。反而是那些低级的京朝官,夹在中间被耍得团团转。
这位有大神通的年老公吏姓刘,因为有检校太师的头衔,人人称为刘太师。
公吏衙校的检校官自成一个系统,除了有个虚衔外别无意义,只是公吏们之间用作相互之间的美称。这位刘太师却把这虚衔弄得跟实衔一样,真算是非同一般的人物。(未完待续。)
第141章 分头行事
直到门外响起军将的高声禀报,徐平才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
开了门,杂吏引了两个官员进来。
前面一个五十多岁的官员向徐平拱手:“新任御史知杂司马池,奉台主之命前来盐铁司,共同审理昨日三司公吏冲撞宰相御史一案。“
另一人道:“开封府推官吴遵路,奉知府之命前来。”
徐平忙站起身来,与两人叙礼罢了。
司马池是从凤翔知府任上调回京来,年后才上任。本来年前就要调他入京知谏院,他一再谦让推辞,直等到现在才入京。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躲过了年前废郭皇后的那一场台谏言官的大祸,因祸得福。
吴遵路则是天圣年间上书得罪太后,出知常州。在常州任上应对蝗旱灾情得力,因范仲淹之荐调任权开封府推官。
两人都是真宗年间进士,说起来资历比徐平老得多,不过官职却相差甚远。御史台和开封府派这两个人来,也是此事以徐平为主的意思。
说过几句客套话,徐平向两人介绍了目前案件的情况。
司马池道:“我过来三司的时候,王相公亲手交予我昨天记下的闹事公吏的性名,还请副使差人,按照名单拿人。”
徐平笑了笑:“名单仅此一份,为防意外,再抄录一份如何?你们两人都是奉命来参与此案的,什么事都不好瞒你们,便与判官刘沆一起,一边抄录名单,一边按名单检视三司公吏名籍,同时差兵士出去拿人,可好?”
两人一起拱手:“但凭副使吩咐!”
徐平便让门外军将唤了刘沆过来,对他道:“你带知杂御史和吴推官去检视名籍,备好人手,一切听从司马御史吩咐。何人该拿,如何审问,不可马虎了。”
刘沆应诺。
司马池对徐平道:“副使客气,此事还请副使主持。”
“拿的是三司的公吏,我也不好过问太多,司马知杂多费心。”
这种事情没什么花头,徐平又何必参与进去惹人嫌疑。让御史台和开封府的人亲自动手去做,亲眼看着,也让他们知道这事情有多么离谱。
知杂御史虽然官位不高,但作为御史台的副长官,地位却极为尊崇,其出入导丛比徐平这个盐铁副使还要威风得多。既然徐平不参与,三人中便以司马池为主。
三人告别了徐平,由刘沆带着去了兵案的官厅先核查名单,再照名单抓人。
春天的阳光从门口窗户爬进来,暖洋洋地烘得兵案官厅里有些慵懒。
当值的吏人强打起精神,抱着各种名籍往来穿梭,供中间案几上的三位官员查阅。
司马池手里拿着昨天王曾府前记录的名单,在中间高声唱名,姓甚名谁,在三司里的职司,一个一个念下去。
吴遵路和刘沆两人趴在案几上,对照着名籍一个一个搜寻。对上了名字便随手批一张传票,让旁边的厢军军官带人去抓人回来。
把手里的名籍放在一边,吴遵路叹了口气:“这是怎么回事?不过才核对了二十多个人,就有五个查无此人!难不成昨天有很多是随口编的名字?”
这时司马池正念道:“刘三水,盐铁司设案前行——”
刘沆听到不由就笑了起来:“不瞒二位,昨天我也在王相公府前,报的就是这刘三水的名字。当时也没有人查验,也没让众公吏互保,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估计有很多人也是跟我一般,当时随口编一个名字糊弄了事。”
吴遵路摇头:“这是图的什么?”
“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