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4 页)
这从来没见过的景象。
吃过了晚饭,稍事休息,再次出发的时候天上明月已经西斜,把连绵在大山罩上了一层银灰色。
山路一直上升,虽然并不陡,却崎岖不平,脚下深深浅浅,高高低低,走起来格外费力。徐平感觉到自己脚上起了水泡,踩到石头上钻心地痛,不过看看一直前行的队伍,只好咬着牙强行忍住。
脚上的水泡旧的破了,新的又起,折磨得徐平痛苦不堪。前行的脚步慢慢机械起来,仿佛那两条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只是一点一点向前挪。而麻木了的又腿,终于再感觉不到水泡带来的痛感了。
当红日升起,整片大山都抹上了红晕,徐平一行终于到了这连绵大山的最高处,罗白县与迁隆峒最重要的隘口。
从这里往前,就一路下山,直踏入明江边的迁隆峒。
第95章 迁隆峒
前面一轮朝阳正缓缓升起,万道霞光装点着碧蓝的天空,那种暖洋洋的感觉让人每一个毛孔都舒适地张开来,直想溶进那火红的太阳里。
韩道成走出山谷,抬起头来,向着朝阳贪婪地呼吸着。
两天两夜,终于走完了这暗无天日的一百里山路,看见火红的太阳,觉得自己就像获得了新的生命一样。
军使曹洋牵马走到韩道成身边,小声道:“指挥,谷口一个人都没有,蛮人还没觉察到我们呢!”
韩道成看看四周,朗声道:“我们日夜兼程,比报信的蛮人走得都快,他们知道个屁!吩咐上马,列阵,守住谷口等军使!”
一声号角声响起,出了谷口的兵士纷纷上马,在离谷口一里远的地方排开阵势。韩道成一马当先在前面,旁边站着执忠锐军旗的亲兵。
只用了一顿饭多一点的功夫,忠锐军就已经全部出了山谷,纷纷上马摆开战阵,正对着前方不到十里远明江边上的迁隆峒寨。
曹洋打马到韩道成身边,叉手行礼:“禀指挥使,列阵完毕!”
韩道成点点头:“令众军士不得喧哗,等候号令!”
曹洋高声应诺,回去传了军令又跑了过来,小声道:“指挥,后边的队伍离我们还远,要不要我们休息一下吃个饭?”
“住口!军使和其他指挥兵马还在行军,我们作为前锋,自当为他们警戒,怎么可以懈怠?回去守住你的手下!”
韩道成说完,向曹洋使了个眼色。
曹洋会意,悻悻回归本队。
韩道成心里暗骂,曹洋这厮平时看着挺机灵的,怎么这种关键时候犯糊涂?晚吃一会饭能饿死你?两天两夜都忍下来了。
平平安安出了山路,正是表现领功的时候,你却要吃饭,没事找事吗!徐平还带着人辛苦在路上爬,你这里却开饭了,让他出来一头撞上,那还有个好?十分功劳连三分都剩不下!
太阳出来了,勤劳的农人纷纷出来上工。此时稻谷刚刚收获不久,借着好天气在空地晾晒,有的已经开始打谷。
有人注意到了谷口列阵的忠锐军,议论纷纷。这些山里人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在那里干什么。山里人的世界就是这一小片天,寨里住着的那位峒主就是这些人的一切,至于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另一个天地。
在以前,这里的人并不与大宋处于同一片天空下。他们也偶尔听人讲起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皇帝,住在金銮殿里,天天吃着大米,顿顿有油又有肉,穿着绫罗绸缎,走路都穿着鞋,那鞋穿一个月都磨不破。
那是很遥远很遥远的故事,遥远得好像在天边,好像千古流传的神话。
从韩道成的骑兵踏出山谷,进入这片明江边的小平原,一切都改变了。
迁隆峒知寨厅,迁隆峒知峒黄平安吃过早饭,正坐在桌边喝茶。
一个家丁跌跌撞撞跑进来,都忘了行礼,高声喊道:“主家,大事不好了,外面来了兵马,都有座骑,还拿着刀枪!”
黄平安一惊,腾地站了起来,手里的茶杯差点就掉到地上,慌慌张张地问进来的家丁:“兵马从哪里来的?上思州还是思明州?”
“都不是,是从西北边的山谷里出来的,那里有到罗白县的路。那些人不但有刀有马,还穿着铠甲呢!阴森森的好吓人!”
“从罗白方向来的?黄知县也想染指我迁隆峒?他有那个本事!”黄平安听了家丁的话愤愤然。真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迁隆峒虽然被上思州和思明州欺负得惨,但怎么也有百八十个家丁兵,罗白县也想来凑热闹。
“去招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