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决定,才使得夏州拓跋氏几代人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势力保存了下来,留住了党项羌人的一条血脉。。
史家对李思谏倒向朱温非常不满,直指此举是李氏变节之始,并再论:“思恭之际,拓跋中衰,平夏势弱,而以区区一州之众,事十八叶天子于危亡之际,振数十世遗绪于颓废之顷,盖不特著忠于国,抑且垂裕于家也。虽其取鄜、延,弃张濬,事多可议。顾当鄜、宁犯顺,岐、汴劫迁,方镇争衡,中原板荡,独不闻夏州一骑渡河,其保境息民,循分效顺为何如耶!思谏嗣职,庸庸自保。视椒兰之弑而不知援,见汴梁之篡而不知讨。略公义,重私恩,以视思恭殆有愧焉!”还是那句话,这是书生之见,做人首先就要学会审时度势。当初李思恭率兵勤王,为的就是给自己挣下一片天来。等他完成这个任务以后,他也曾经想着要给唐朝做点好事,可结果呢?富平一战,他被杀的丢盔卸甲;跟着田令孜攻打李克用,他也是被那个混蛋阉人当了枪使。再这么折腾下去,夏州几代人的心血就完全交代在李思恭手里了。那样他是成了大唐的功臣了,可也同样成了夏州的罪人啊。所以到了后期,他才学着玩起了“看戏大军”。李思谏从他手里接过了夏州,他就更不能让哥哥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在自己手里亡了,他能做的只能是看戏。只要你不招惹我夏州,我就坐在河对岸看着你玩火。 李思谏身处河东、梁朝、凤翔三大强藩之中,沙陀人和李茂贞都和他有解不开的仇疙瘩,要想生存下去他只能去投靠朱全忠。他也想继续保李唐,可是李唐什么都不能给他了,要是再死跟着李唐的话,那自己被吃掉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为了所谓虚名的忠诚而把九族身家都押上来,是绝对不划算的买卖。“胜者王侯败者贼,虚名待我如浮云”,为了个好名声放弃几代人的心血,不值。
事实证明,李思谏的队还是站对了。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夏州拓跋氏敏锐地把握着形势的变化,在烽烟四起的五代中,一再改换着门庭。虽说落了个“服叛无常”的骂名,当然这些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夏州政权得到了最强一方军事上的保证,拓跋一族的性命有了保障,没有什么比这还重要。
第五章 五代图存(2)
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三百年的大唐帝国终于倒下了,推倒他的不是两进长安的黄巢,也不是立马河东的李克用,而是那个曾经在黄巢手下谋过差事的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无赖——朱温。
不过这时的朱温已经不叫“朱温”了,他的名字是他反了黄巢时皇上赐的,叫“朱全忠”,意思就是希望他就是对大唐忠心耿耿。事实证明,这个名字算是起对了,朱全忠真的是对大唐“忠心耿耿“啊。就是这位“大忠臣”亲自不远万里跑到凤翔把唐昭宗从李茂贞的手里“救”到了洛阳;也是这位“大忠臣”亲手杀了他怎么看也不能复兴盛唐的李晔;更是这位“大忠臣”一番“以江山社稷为重”的慷慨陈词感动的唐哀宗李祚求着他坐上了自己的位置,而自己却跑去做了个什么“山阴公”;同样也是这位“大忠臣”含着眼泪又给自己改了个“朱晃”的名字,顺便把公元907年由天佑四年变成了开元元年。至此,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春秋战国”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其后的五十四年里,中原大地上上演了一出出“走马灯”式的称帝大戏。
皇上由姓李的变成了姓朱的,都城也跟着从陕西跑到了河南,可是对于夏州拓跋氏来说,这些都跟他们没有什么的关系。因为他们已经早早地站在了老朱同志的队伍里了。“江山轮流做,如今到朱家”,那是人家有本事,我们看着绝对不眼红。但是,你别打我夏州的注意,要不然“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早就眼巴巴盯着朱温的李思谏在朱温称帝的第一时间里就行动了起来,赶紧写了一份表章屁颠屁颠跑到汴梁来给新皇帝见礼了。
本书天涯文学首发,阅读最新章节请点击
朱温一看李思谏行动如此迅速,心里是非常的欣慰啊,算你李思谏有良心,也不枉我当初从李茂贞手里救你一命啊。其实我们看这笔生意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有好处,那绝对是“双赢”。一方面,对于李思谏来说,臣服后梁,那可就好处多多啦。这时候的李思谏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处境,凤翔的李茂贞天天就等着自己这块肉掉进他嘴里去呢。上回要不是朱温出兵,也许现在夏州早就是早就补了他李茂贞丢的山南诸州的缺儿了。所以李思谏是打定主意要跟着朱温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啊。反正跟了朱温,夏州还是以前的夏州,爱谁当皇帝谁当皇帝去,天下打得稀巴烂跟我们没有啥关系,总比让李茂贞一口吃掉的好。而朱温这边呢,他老朱虽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