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比嗣瞧毡槎哉�胃行巳ぁ�
小说主人公大多是世界史上成功的政治人物,而其主题大多是他们如何获致成功的政治过程。关于“国产”宪法,许多乡村议会提出他们拟定的宪法草案。
民主运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它无疑包含着真正希望建立较民主形态政府的成分。这一成分之中有些是受到崇高理想与梦想的驱策,同时也包含对政府领导人士不满的成分,因为他们以天皇的名义垄断权力,是一个寡头政权。对比之下,后者之中有些是受到自利与务实主义的驱策。两个主要政党的创立人——板垣退助与大隈重信,曾经是政府成员,但两人都不是来自萨摩藩或长州藩,且两人的动机之中都包含有个人野心与不满。板垣是因为“征韩论”失败而下野的政府官员之一。大隈是伊藤博文的有名的对手,但他的名声被伊藤掩盖。
寡头执政者对这种种讯息不是没听见,就是完全不表同情。他们知道,不管他们喜不喜欢,民主是一种必要的表象。这样做有其政治价值,因为西方列强将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反政府情绪。但它必须在控制的步伐下且在某种限度内付诸施行——理想的情况是,外表有这么一回事,但不一定有多少实质,这是自古以来日本人的做法。它必须是符合寡头执政者的条件的民主,一种“威权的民主”。
第四节 朝向民主的举动(2)
处理自我矛盾不是容易的工作,而它不是始终顺利地进行的。但在日本人融合冲突成分的能力以及德川时代“限度内的自由”的协助下,某一种平衡最终被达成,这种平衡往往有着压抑与自由主义共存的形态。
1875年,政府提出抑制言论自由的严苛法律。但同一年天皇再度承诺将成立国会,而政府同意成立参议院讨论立法,成立最高法院的前身,并举行地方长官会议。地方长官会议结束几年后,地方议会(町村会、府县会)选举规则得以颁布。地方议会选举权受到限制,地方议会权力也受到限制。但在1879年3月首次开会的这些地方议会,是在西方世界以外成功运作的最早的“民选”政治机构。
1880年,另一项严苛、不民主的法律(《###结社条例》)被通过。该法律限制公共###,并明令诸如警察、教员、学生及军人等职业的人未经批准,不得参与政治。但就在该法律发布不久后,政府允许两个主要政党成立。而1881年伊藤再度承诺将成立国会并制定新宪法,这次他特别指出期限——10年内。
尽管民众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提议,但宪法不会由民众制定,这是威权民主的标准表现。伊藤获得天皇授权,由他本人草拟宪法。
假如必须有宪法,伊藤想要德意志/普鲁士式的宪法,不是大隈想要的英国式宪法。普鲁士式的宪法将使天皇(或他的策士)保有大权,并限制政党参加内阁。德国影响力已经在山县有朋控制的军方占优势,也将在法制上占优势。
德国参谋本部制度从1878年起被日本采纳。在指挥事务上,参谋长仅对最高统帅的天皇负责,不对政府或陆军部长负责。法制起先倾向于采用法国模式,但后来逐渐由德国模式取代。1896年公布的法典以德国模式占优势。
政府领导人士普遍是亲德国,而不是一般认为的亲英国。
为了这一目的,伊藤翌年赴欧洲考察各式各样的宪法,证实他对普鲁士模式的偏爱,而在他返回日本后,他跟若干专属的德国顾问草拟宪法。草拟宪法工作相当缓慢,照伊藤选择的步调进行。这样使他有时间设下安全措施,以平衡危险的民主实验。1884年大幅度修正的华族令采取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世袭制度,而贵族院议员由华族中选任。伊藤本人最后获得最高阶的公爵。1885年,废止太政官制,建立内阁制度,内阁部长大多是那些寡头执政者。伊藤本人出任首相,是日本史上出任这种西式职位的第一人。然后,当宪法草案在1888年4月完成时,伊藤迅速成立超内阁的枢密院,以审议宪法并代表天皇批准宪法。他辞去首相职务,以便他本人能主持枢密院并确保他的宪法草案被批准。
宪法在1889年2月11日公布,是西方世界以外地区采用的第一部完整且正式的宪法。根据《日本书纪》,日本国成立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而宪法公布这一天是建国周年纪念日。政府故意选这一天公布宪法,这个日期与宪法本身都是创造日本现代神话机制的一环。
对于日本现代神话,尊敬天皇很重要。事实上,不仅宪法第一条强调天皇不变的主权,宪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