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3/4 页)
子时,刘邦进军了。从陈仓陷落到咸阳丢失,一连串不幸的消息刺激着项羽的神经,因此他下令河南王申阳兵救三秦。正在洛阳享受的申阳接到这个命令后,无比痛苦,但老大下了命令不出兵也不行,因此这个人进军了。而这个人的办事效率有些低下,从整队到出发,前前后后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等他到达函谷关时候,司马欣已经投降了。在这里叫了几天板,结果挨了一顿打,败的一塌糊涂,更过分的是被刘邦围着不放,万般无奈的申阳最终也举起了双手。
第四步棋:任命郑昌为韩王。刘邦平定三秦的消息传来,项羽大怒,立马任命郑昌为韩王。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一颗棋子,用得好足以稳定时局。可项羽这一次明显用错了筹码,他最大的弊端就是任人唯亲,而非唯贤。项羽早年在吴县时,郑昌为县令,和项氏关系交好,但此人没有多大本事,吹牛皮、拍马屁、侃大山可能还可以,但领兵打仗却是个门外汉,叫这么一个人去当韩王,项羽休矣。因为韩国地处中原腹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甚至苏秦曾说过一句话,“韩地虽轻;得韩者重”。如果这颗棋子用好,刘邦出关很有难度,同时直面赵、齐两国,亦是项羽的屏风。而项羽却用了这么一个人,想不败都难。
项羽试图稳定局势的四步棋下了出去,但收效甚微。也正是这四步棋,为他的败局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 楚汉争锋—(五)还定三秦
韩信把项羽骂够了,也把形势给刘邦分析的差不多了。这一次刘邦很满意,今天算是对这个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自从张良离开后,刘邦已经好久都没这么舒畅过了。前些天,每逢别人提建议,自觉不自觉拿他和张良做比较,结果看谁都不顺眼。今天韩信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面前这个人的形象慢慢从张良的影子里走了出来,愈来愈鲜活,愈来愈生动。刘邦现在开始有些欣赏这个年轻人了。
战略业已规划,可措施仍未敲定,你既然认为能打,但还的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呀,没方案的战略那是白搭。秦地三王并不都是软柿子,尤其那个章邯曾是多少诸侯的噩梦,对于这个人刘邦还是很在意的。因此刘邦发问了,“该如何行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直指咸阳,平定秦川。”
前边对栈道未进行详解,事实上从关中到汉中并非仅此一条道路。关中防御汉中进攻的屏障是秦岭,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作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秦岭高峻,以至每条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南北交争之际,多以散关也即陈仓为要冲。
刘邦入蜀时,所走道路叫子午道,从杜陵(今西安东南)穿南山(秦岭)到汉中的通道,此道从秦昭王时期开始修建,历时多年,为长安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的重要驿道,因穿越子午谷而得名。刘邦入蜀时走的就是此条道路,但此条路多处盘山架桥,上百里悬空甬道,当初听张良计策,刘邦一把火将甬道烧的干净。我们上边所谓的栈道就是这条路。
另一条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秦时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此道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始,西南经散关,沿故道水(嘉陵江上游)谷道至凤县折向东南进入褒谷,出抵汉中。这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就多次从走这条路跑出来。这条路上有个关隘更为有名——陈仓,无论是韩信还是后边的诸葛亮都对此地都情有独钟。
傥骆道北口在周至县西骆峪(骆谷),向西南,以太白、洋县,三次翻秦岭及其支脉,出傥水谷(傥谷)至汉中盆地,古道全长约200多公里。
简单点说,当时最少有这么三条路,一条在西安东边,一条在西安西边,第三条道将绕的很远,并更为险峻。这条路韩信没准备选择。刘邦烧掉了西安东边的路,而即将成为焦点的是西边那条——褒斜道。
当韩信说完话后,刘邦高兴了,站在一边的萧何也乐了。韩信骂项羽的话萧何以往听过,可最后一句话他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人真的不枉追一场。
几天后,樊哙接到了一个命令,内容是率领一万人去修栈道。当初跟着刘邦一边走路一边烤火,把栈道烧个干净,现在刘邦一声令下,樊兄弟成了建筑队队长,领着人开始过上了猿猴一般的生活,攀悬崖、吃野果,还的扛着木头搞建设。
刘邦还给他下了个死命令,一个月修完。樊哙看着几百里大山愁眉苦脸。这是什么事啊,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