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生离死别,就是那么一个环境。所以经过战乱的人,看到年轻人成千上万的走到前线去,流血甚至伤亡,我们就会觉得和平的珍贵、和平的可爱。
我对这里已经完全没有印象,因为改变实在太大了!60年是一个甲子,不要说60年,60年的一半已经够呛了。
各位小学长,今天虽然很小,但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各位就要担负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我在这里祝福母校,祝大家学业进步,有光明靓丽的未来……
回母校(3)
连战向母校赠送了祖父所著《台湾通史》,这是他每到一处必送的礼物;还有一幅连战的题字和他写的书。在赠送手书字幅时,连战特地请夫人拿着话筒给师生们念出来:“陶铸群英,溥益群伦;木铎扬声,功宏化育。”
在向母校图书馆捐款时,连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色信封后,又和夫人低头交谈了几句,不知是否在谈论捐款的数额问题。最后,连战向学校图书馆捐赠10万元人民币。学校给老校友赠送了学生集体创作的一幅长长的画作,画的是美丽的西安、美丽的校园。
连战到西安还有一个必须去的地方,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下午5点多,连战一行告别母校,抵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博物馆给予连战一行只有极少数贵宾才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为他们开辟贵宾通道,并允许连战和代表团成员进入兵马俑的修复区就近观看。参观时,馆长吴永琪亲自为连战担任导游解说。
进入博物馆,连战夫妇可能被眼前宏大的兵马俑方阵紧紧地吸引住。虽然生在西安,但连战此前却只能在电视上欣赏兵马俑。有生以来第一次,又是如此近距离的观赏到数千年前留下的兵马俑,那种好奇和兴奋心情实在难以形容。
后来在广西桂林访问时,我曾经问过连主席访问的感受。当时是在漓江参观。我问他:“漓江和您想像的有什么不同吗?”“照片上看挺小,没想到漓江这么大,这么开阔!”连战回答。随后,我转头又问了连夫人:“您以前想不想来漓江游览?”“当然想来啦,但过去不可能呀!”连夫人看着我说。
连战夫妇当时的答话,让我颇为感慨。其实,连战夫妇去过世界许多地方,游览过各种风景名胜,可谓见多识广。然而,大陆的很多地方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陌生。当他们真的身临其境,看到眼前的“大好河山”时,他们的感受和以前不一样,甚至可能截然不同。
当时,我心里顿然生出几许感慨:真该让台湾朋友多来大陆走走看看,同时,也该让大陆的民众有机会到台湾旅游参观,亲身感受宝岛风情和台湾百姓的真实想法。大陆与台湾、两岸民众之间,就像普通的人与人之间一样,只有相识相知,才能相亲相近。
如今,台湾民众到大陆旅游、经商已变得十分普遍。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台湾当局的种种人为限制,大陆民众赴台湾参观、旅游、经商依然十分困难。
参观时,兵马俑紧紧地吸引着连战。他只顾盯着看那些神气的兵马俑,却忘了站在背后的端着相机时刻准备拍摄的记者。当时,我们站在俑坑上面,虽然居高临下,但根本拍不到连战一行的脸。“总不能老是拍他们的身后连主席的背影”,于是我和几位近身的记者商量,等连主席他们走近时,我们大家一起喊,请连主席扭过头来。可真到关键时刻,我的喊声倒是挺大,旁边竟然没有人跟我一起喊。我的喊声惊动了周围的警卫,他们盯我的眼神让我紧了一下。
说实话,以往采访中我们经常采用“喊”的办法,请求和希望领导同志给我们机会拍摄。然而,平时我们“喊”的都是自己较为熟悉的国家领导人,而现如今喊的可是中国国民党的主席。我心里打鼓,喊起来明显底气不足,开始声音较小,后来发现问题不大,声音才大起来。连主席很体谅记者,我一喊,他立刻扭回头微笑着向我们招手。旁边人私下聊天说:“还是新华社‘牛’,敢喊!”
连战在修复区参观时,仔细盯着一个个残缺不全的兵马俑使劲看,可能是受到眼前神态各异的兵俑的影响,他紧盯着兵马俑的表情和眼神也在不时地变化,一会儿皱眉,一会儿严肃,一会儿又露出微笑。由于参观的地方十分狭窄,有些地方,人们需要侧着身子才能过去,以免伤及兵俑。看到现场随行人员和记者挺多,连战皱皱眉几次提醒大家:“小心点儿!”说实话,当时我也有些担心,如果谁不小心碰伤了兵俑,不仅成了“千古罪人”,而且还会连累连主席一行。
回母校(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