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梁实秋决心自断宦途,致力于教育与翻译,历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语研究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并在台湾各大专院校兼课。梁实秋于1956年在台师大创办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重要训练机构。1966年,梁实秋自台师大退休后,专事写作和翻译二十余年,至死方休。
梁实秋与元配夫人程季淑育有四名子女,二女儿夭折。梁氏夫妇去台时仅带着小女儿梁 在祖国大陆。与他们一起相依为命的幺女后来在取得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等教育博士后,定居美国。由于思女心切,再加上程季淑患高血压身体孱弱,梁实秋夫妇于1972年移居美国西雅图。可惜,这种享清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1974年4月30日,两人如往常一样牵手在街上散步,不料路边突然倒下一铁梯,压在程季淑身上。程季淑被压伤,最终不治,享年七十四。梁实秋痛不欲生,遂动笔写下记述四十七年恩爱岁月的《槐园梦忆》,期待能稍解心中思念。
但是在程季淑过世后不久,年逾七十的梁实秋又火速地陷入爱河。他与明星韩菁清自热恋而结婚,不但众所瞩目,更掀起文坛一波波的涟漪。
在文学主张上,梁实秋年轻时服膺浪漫主义,亲近崇天才、主情感、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却在进入哈佛大学修习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教授的“16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后,转为重视儒家,主张古典清明的新人文主义;在行为上,程季淑的过世,却是梁实秋生命的重大转折,从他出版的《槐园梦忆》到过世前预留的遗嘱中都可看到,原本行事趋于理性的梁实秋,突然在晚年行为转向浪漫,就像是弥补年轻之不足。
早年以文学批评的笔锋闻名
梁实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6日生于北京,籍贯浙江,学名治华,字实秋。1915年考进外交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梁实秋开始尝试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六期,第一篇散文《荷水池畔》 1921年发表于《晨报》。
1923年8月,梁实秋自清华毕业赴美留学前,与程季淑定下三年之约。离别前,梁实秋竟大哭了一场。后来在赴美的船上,梁实秋与同船的冰心等人结为好友。不过相较于说自己要去研习文学的冰心,梁实秋则不客气地说,他到美国要学文学批评。在美期间,梁实秋先后于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并与留美学生共同创办大江社,出版社刊《大江季刊》。
1926年2月15日,梁实秋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镌》上发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外界一致认为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分水岭:转而重视古典,主张在理性的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
1927年2月,因为国民革命军北伐,新婚的梁实秋夫妻离开北平,避居上海。这一年梁实秋经常以“秋郎”为笔名发表小品文,部分作品后来结集成《骂人的艺术》交新月书店出版,畅销一时。
到上海后,梁实秋担任《时事新报》编辑,又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转任暨南大学教授,后历任光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知行学院、青岛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他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世界日报》和《北平晨报》副刊。
七七事变后,梁实秋离家独自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于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
1938年12月,梁实秋接任《中央日报》副刊主编,却意外遭遇了相当大的抨击。原因在于,他在一段关于编政的文章中,提及反对抗战八股的空洞文字,表示“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微不同”。他表示,虽欢迎有关的抗战文字,但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搭上去。有人着文抨击、指责梁实秋在抗战中要找寻与抗战无关的真实材料是自相矛盾,甚至展现了资产阶级学者的糜烂生活。梁实秋气愤地以文章反击,却又为左派增添了批评他的新依据。。 最好的txt下载网
梁实秋 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2)
随国民党迁台
1949年,梁实秋随国民党搭“华联轮”到台湾,之后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任教十余年。在台湾,时人只知梁实秋是文学与翻译大家、谦谦君子,没人还记得,梁实秋有支常以言贾祸的利笔。
在主编《新月》时期,梁实秋因为与鲁迅等左翼作家论战,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