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适、傅斯年等的治学途径与西化理念截然不同,他的史观与治学方法更不能被主张以西方科学治史的傅斯年接受。傅斯年曾嘴硬地说,自己从不看钱穆的文章。不仅1948年的院士提名钱穆连边都没沾上;1945年北大复校时,随国民政府西迁大后方的教授群唯独钱穆未获续聘;之后钱穆长期停留香港办学,自然也不会被提名。
1958年4月,胡适赴台接任“中研院院长”,不少钱穆的学生质疑“中研院院士”独缺钱穆,欠缺代表性。不过双方歧见已深,门户之争的结果是钱穆仍无缘被提名。钱穆一度动意气,1966年,虽有多名资深院士主张提名钱穆,但他断然拒绝。钱穆反问,早在1948年,“中研院”就提名八十多名院士,他难道不该入列?虽然弟子们反复劝说,直到两年后钱穆才愿意接受提名,并随即获得全票通过。
素书楼讲学 著作等身
之所以选择落脚外双溪,钱穆表示,住在外双溪台北“故宫博物院”附近,可以就近利用故宫图书馆,看到世界上最丰富、珍贵的善本书。将重心放在学术著作的钱穆,婉拒了许多大学的讲学邀约,以避免舟车劳顿,好专心著述。 但钱穆因为鸿儒的身份,依旧推辞不掉四处的短期演讲与讲座。。 最好的txt下载网
钱 穆 “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5)
“素书楼”之名源于钱穆无锡七房桥五世同堂故居中第二大厅的名称。先人取名来源已不可考,钱穆尝自解,或脱衍自《中庸》所记:“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胡美琦指出,钱穆年幼患伤寒,又服错药,性命怠危,全赖母亲日夜陪他在故居素书堂养病而得痊愈,钱穆为纪念母亲生养之恩,因此命名,
素书楼不大,兴建时周边是一片荒凉的墓地,杂草丛生,产权为阳明山管理局所有。为表达对大师的敬重,台湾当局将素书楼无偿全权交给钱穆夫妇打理。房舍由胡美琦亲自设计,楼内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主人多年心血照顾而来;步道两旁的枫树、房舍后方的竹子、四棵苍劲的古松,更是素书楼知名的景观。向来崇尚朱熹理学的钱穆,在素书楼藏有一座朱熹的木刻像,又将朱熹所言“静神养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写成对联,张贴楼中。
钱穆在素书楼展开讲学著述,除散步运动外,每天看书、写稿、讲学,无一刻闲暇。《中华文化十二讲》、《孔子与论语》、《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等经典著作都在素书楼完成。
钱穆在素书楼讲史、谈经、作育英才。老人家一口无锡官话,神采飞扬,从不带课本。客厅为讲堂,正式修课的研究生依惯例坐在钱穆身旁的圆桌边,旁听者自行觅座。讲课固定每周一下午4时至6时,但总是提前半小时开讲,延后结束,座无虚席,成为台北重要的文史沙龙。
素书楼讲学期间,钱穆常常烟斗在手,触类旁通。有人在素书楼听课,一听就是二十多年。前后五六代学子同堂,接受国学大师亲炙。钱穆常以是否常读书训诫子弟,要求后进明白厚积而薄发的道理,不要年轻时轻易发表作品,以免到了年长学问贯通后后悔。
知名史学家严耕望回忆,钱穆教导学生立志宏大,拿出气魄与意志,做个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否则学术局限一隅,纵使当代是第一流学者,回归历史之后,仍是第二流学者。他说,五四一代的学者迅速成名,学术却谈不上;清华一代的学者有成绩,却太早当上教授,过舒适日子,谈不上大成就,反不及以一生精力着一本书。
数度到港探亲 与亲属团聚
好棋、好箫、好抽烟、好甜食,“好诗而不能诗”的钱穆,在素书楼度过了一段平静而丰富的岁月。这时的钱穆虽自十岁养成的烟瘾无法戒绝,但身体尚硬朗,唯独在新亚书院任教时期引发的胃溃疡偶尔折磨一下他。1977年冬季,钱穆胃病发作,几乎不治。
1978年,钱穆又因黄斑变性症眼疾剧烈发作,无法正常视物看书,前后开了三次刀,静养半年后,并无显着成效;加上胃疾转剧,因此钱穆兴起口述录音写作自传的念头。
视力受损后,在胡美琦协助下,钱穆仍先后出版《历史与文化论丛》、《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宋代理学三书随札》等著作。
1979年8月,钱穆携夫人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三十周年纪念,新亚书院正式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钱穆除重新赴港讲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