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2/4 页)
虽然也一样忙碌,却是度日如年。
好在,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正期。
虽然吉日择在了午前的隅中时分,正是日头高照的时候,可阖家还是天不亮就动起来了。
花椒昨儿虽同姐姐们谈天谈好很晚才睡,可今儿却是自然醒。
自个儿换上新衣收拾铺盖,又兜兜转换,好容易挨到天亮,虽不到入宅的吉时,暖房的宾客们已是纷至沓来了。
这可是秦家新宅落成后的头一桩大喜之事儿。
姻亲故旧自不必说,像是沈家,还有俞阿婆这样隔得远的,虽然已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忙的不可开交,却还是昨天就赶了过来给秦家贺喜,也是打心底替秦家能创下这样一番家业而高兴。
而像姚家、杜家、舒家这样来往便宜的,还有大堂哥几个在学塾里玩的好的同学们,也都一个大早就赶了过来。
离得近的周家湾漏斗湾的乡邻们,更是在秦家忙活了几天了,今儿天不亮又过来帮着秦家打点中午的暖房宴。
至于十里八村的乡邻们,但凡与秦家打过交道的,不管是给秦家帮过工的,还是借过秦家用来开河的铁罱木船的,都过来贺喜帮忙。甚至有些没打过交道的,也欲过来沾沾喜气。
就是钱运仁,也丢下商号里的事务,亲自过来坐席道贺,又带来了李巡检的乔迁礼。
倒是亏着他来了。
不是为着旁的,而是家里头已经门庭若市人声鼎沸了,偏还有崇塘甚至莲溪的一干认识不认识的士绅商户也来凑热闹。
除了几家是管家朝奉送了喜幛乔迁礼过来外,大多都是主家亲自过来送礼道贺的。
若不是有钱运仁这根定海神针在,光是认名识姓,就够秦老爹秦连虎几个喝上一壶的了。
听到有人与有荣焉地说起这些名姓,正笑不拢嘴地看着花椒几个逗弄莳萝长子的俞阿婆却在心底一皱眉头。
她是方家的世仆,自小在方家当差,眼里见的也大多都是方家那样的豪门大户,眼界自然高。
暖房暖房,按着规矩,自是得请姻亲故旧是四方邻舍们来家热闹一番,驱邪避凶的。
人来的越多,越说明秦家人缘好有威望,这是好事儿。
就是她瞧着,也替秦家欢喜。
可这些个行商之人,这些个据说往日里还有些来往的还则罢了,那些个腆着大肚子油光水滑的又是怎的回事儿?
同秦家根本八竿子都打不着,无从交集,也不是一路人,就这样一窝蜂地一哄而来,这不是给秦家添乱么!
却不知道,这些人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九章 自得
自古农人多疾苦。
天下四民之中,虽然各有生计。
好比商贾,南北贩货,以赢易食。
士则挟其长,佣书受徒易食。
农工亦是自食其力。
可偏有一重,天道使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不得不望天吃饭。
半点由不得自身,略有风吹草动,哪怕只是老天爷打个喷嚏,说不得地里的庄稼就得歉收。
糊不了口纳不了税交不了租,嚼裹都在地里的庄户人家,这日子也就过不下去了。
可就连桃李竹杏都有大小年之分,往往一年多产一年少产,遑论庄稼。
他们这南边儿地界还略好些,因着风土适宜,再加上庄户人家又自来擅长精耕细作的缘故,历年收成大致还能维持在一丰一歉二平左右,庄户人家总算勉强能够丰年补败,兑条性命。
可北地儿大多地界土地贫瘠,若说南边儿收成还能按石算,那北地收成就只能以斗量了。
再听其自生,五谷不升甚至十年九荒,也不是甚的稀罕事儿。
庄户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求的不过是个风调雨顺,却往往求而不得。
而作为工商士族来说,虽然不必受这样的磋磨,可就算不懂稼穑,这样的常识俗务总是通的。
更别说他们这样南北贩货的寻常商贾了,不比那些个富商巨贾,囤货垄断坐地起价,他们靠的就是货殖丰歉吃饭,自然体会更深。
可偏偏秦家就同人不一样。
或说明明都是土里生地里长的,偏偏这秦白芹就同旁的庄稼作物全不一样。
细算起来加上今年,秦白芹问世已经整四年了。
在这四年间,除开头一年实在难探底里,这三年来,秦白芹如雷贯耳声名远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