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但意味着现有的出口经济模式已经穷途末路。
日本所有一切经济构造都是为出口经济服务的,劳动者的薪酬在很长时间内被有意压低,日元汇率一直由政府掌握在“恰当”的范围内,银行的贷款与股市的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银企联合、互相持股的模式一时蔚为壮观。日本拥有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不用解决建立品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难题,日本企业的管理是世界级教材,同时,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源瓶颈,日本早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参股全球各大资源性企业,以防止1973年的石油危机重新上演。
如此精密的一部出口机器,简直是工业出口国的样板,即使韩国、亚洲四小龙、中国全都依此模式取得过炫目的成功,如今却陷入了困境。
日本国内长期维持的低薪与养老资金的不足一方面鼓励了工薪族的斗志,另一方面抑制了国内的消费。日本政府发布劳动白皮书显示,2006年,反映物价上升率的平均实际劳动报酬比2005年减少,但总劳动时间却同比增加,为年间1 811小时。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截至2009年3月,日本家庭平均消费支出(扣除物价变动影响)连续13个月出现下降。2008年情况更糟,根据2009年4月发布的数据,2008年6月全日制劳动者的平均工资较2007年少了,为万日元。10年来,首次跌破30万日元大关。
日本人在国内虽然没有享受到高薪消费的乐趣,但相比其他国家,30年来企业的总体薪酬成本还是大有提高,这拜日元升值所赐。1985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是美国人的48%,由于工资水平上升与日元汇率飙升,5年后,按美元计算,日本人的工资水平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便缩短到了区区15个百分点。而到了1995年,日本人的工资水平更超出了美国的37%。这决定了日本不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厂,只能成为加工厂的领导者,才能收回高昂的成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2)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70年代推出“列岛改造计划”,最近制定的“开拓未来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投资总额高达万亿日元,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仅财政支出就达万亿日元。这些计划有成功有失败,总体而言,在经济起飞时成功的概率较大,而在工业化完成后成功的概率较低。
日本政府推动的高科技项目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机器人方面,或者远远落后于美国,或者商业化前景不明。2009年又有报道,日本政府将推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为期3年,总额达6万亿日元(约合亿美元)。
日本在高科技行业的逐渐落败,说明日本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模式没有刺激企业进行整体创新之功效,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积极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没有能够让日本经济复苏,除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之外,说明日本政府消费已经到达极限,增加在本已十分完备的交通等方面的公共产品的投资,等同于浪费。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金融模式管制极多,往往在实体赚得厚利通过购买美国的金融产品将大部分利益返还给美国金融机构。德国同样以银行业为主,但德国的内需启动有统一前的东德为支撑,而后欧盟又为德国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市场,而日本却不具备这些优势。
如此完备的一部出口机器已经走到头了吗?西方人说是的,因为最敢消费的美国人正在深度节俭;但日本人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不愿意放弃出口主导的经济模式。
据日本共同通信社报道,日本政府于2009年5月发表的2009年版《制造业白皮书》将目光瞄向持续扩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中产阶层,白皮书建议日本制造业产业积极开发这一群体需要的产品。白皮书分析说,在金砖四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年可支配收入超过5 000美元的消费者已经从2002年的约亿人增加到2007年的约亿人。日本企业应该更多地重视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本地化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实际上,从2002~2007年,日本经济有微弱却长期的增长,主要依靠强劲的出口和企业设备投资带动,对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幅度增长,并且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价格有所上升,而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价格下降。
如果要继续成为出口强国,也许新兴市场是最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