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部分(第2/4 页)
便衣,作为劳工到满洲找东北局,再行发展和装备。其他炮兵、工兵、骑兵、化学、教育等技术人员亦应派去。100个团干部的分配,中央提议华中20个团,山东30个团,晋察冀25个团,晋冀鲁豫25个团。各地准备去东北之部队在外,晋绥及陕北亦在外。此数是否可能,望考虑电复。其他到东北能做司令、市长、专员、经济、文教工作的干部亦望尽可能派去。干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不要等齐,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
为了与苏联方面达成进一步协同行动及其相互了解的协议,**、朱德、任弼时还致电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指出:已令进入沈阳、长春之八路军部队退出苏军占领区;并再次提出八路军部队仍留冀热辽根据地问题。这一要求得到了苏军的同意。
在重庆的**和周恩来也完全赞同**的这些部署,致电延安:“各电均悉,甚为欣慰。这里友人和我们意见完全一致,希望力争东北,时机要紧,万勿失机。”“除完全同意你们的部署及东北局组织外,请考虑吕正操率一至二个团兼程北进。”
有**、周恩来的全力赞同和支持,**等延安领导人心里就更有底了,其抢占东北的部署遂越来越紧,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面对东北这一“真空”地带,尤其这块“真空”又是块非同一般的战略基地,蒋介石此时也不敢再掉以轻心了,国民党军在美国的帮助之下,正加紧从数千里外的西南运兵前往。东北的数十万伪军没有放下武器,打算同国民党合流。时机越来越迫切了!**和朱德等也没有丝毫的松懈,正在计划集**产党的主力全力同国民党来一场关东大角逐。
值得一书的是**高层领导骨干中,不乏独具慧眼的杰出人才。而**中央候补委员、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就是其中的一位。9月14日,当黄克诚获悉苏军已占领东北,备军区也开始调动少数部队去东北的情况,遂致电**中央,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黄克诚向中央的建议是经华中局电台发出的,在该建议中,黄克诚主要说,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的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主力分散,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很薄弱,备根据地内都有敌顽据点,被控制了铁路及大城市,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为了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军事上应集中主力决战,向东北派出大部队并派有威望的军事领导人去主持,迅速创建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并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集中10万主力;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15万主力。其他各地区成为两大战略根据地的卫星。
东北既能派部队去,应尽量多派,至少5万人,能去10万最好。为执行上述方针,黄克诚认为山东应调3至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到6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新四军)一个师的主力应调回江北。
黄克诚的大胆设想与**考虑多日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9月15日,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依据谈判进行情况,致电主持中央工作的**,提出准备将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在适当时机撤到江北和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5师靠拢的意见。
黄克诚的进言,**、周恩来的南方战略收缩意见,表明战后**战略发展方向已有重大变化,这就进一步促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加快了思考。
9月17日。**将一个酝酿了十多天的战略构想,通过这一文电,电告正在重庆谈判的**和周恩来。**指出: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红军在东北现已开始撤退,据说在12月初将撤完。
内蒙红军即将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灵庙一线。傅作义尚未遇到我之打击,胡宗南在敌人掩护下完全可能进入平津,冀东尚有伪满军五个旅及本地伪军共约5万人,华北、华中、山东伪军尚多。在此情况下,我之战略部署须立即加以考虑。
**在全面分析全国局势后,提出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队大规模调动的部署,这个“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就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最初提法。**的主张是:我们必须在冀东、热河控制重兵,除现在派去东北部队外,并须屯集至少5万军队在冀东,以备红军撤退时能抢先进入东北。因此,现在必须立即计划调集10万至15万军队到冀东、热河一带。否则将会来不及,对东北与热河的控制,均将没有保障。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我们全国战略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