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页)
一点意见都没参与。全凭专家选标组的公选。”陆宋元这么说,雷涛也是心悦诚服。
他们是朋友关系,陆宋元为了避免主观意见的影响而不参与选标。这样公私分明的态度可以说是完全符合商业经营的理念的。这样的做法,在国内其实很少见。国内的商业界,很多业务的选择都是靠拉关系。虽说这也算是一种传统,但却并不符合商业规律的。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华夏商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
国内的商家参与国际招投标的时候,往往不把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作为主要努力方向,而是热衷于和评审或者对方公司的高管拉关系,请客吃饭上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反而让对方存在疑虑,明明可以得到的订单很多都是因为这种原因而最终花落别家。
而后陆宋元给了雷涛一张名片。这次虽然是朋友聚会,但也是两家公司的高管见面的场合,和上次纯私人性质的聚会自然是不同的。互换名片之后,雷涛看到陆宋元的头衔上写着“陆氏茂源集团董事”的头衔,他立刻明白了陆宋元和茂源公司真正的背景了。
他之前就对“茂源”这个名字有些猜测,但这毕竟是猜测。而现在陆宋元的这个陆氏茂源集团董事的头衔清楚无误地表明了他的真实身份。
他竟然是“华夏第一工商业世家”陆家的子弟。而雷涛作为邯江人如果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陆氏家族那就是绝对的孤陋寡闻了。
第六十一章 工商第一家
陆氏家族之所以被誉为华夏民族工商业第一世家,并不在于他们家族曾经多么有钱。而是因为在建国前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陆氏家族在华夏民族工商业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龙头地位。
陆氏家族源起与邯江三县之一的黄渡县陆家巷村。陆家原本就是陆家巷的本土首户,世代以农耕为业。前清时来自西洋的各种商品在华夏大肆倾销,极大的破坏了传统的农业经济。陆家的家业也渐渐中落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陆氏家族大多依然种稻植桑,务农传家。
而陆家兄弟这一房本来就是家族中的弱支偏房,其母年轻守寡陆家兄弟早早的就出来谋事养家了。他们家的土地不多,两兄弟就先后到了当时已经合并成邯江市的市区谋生,老大陆宗廷找了个纸笔店当学徒,而老二陆宗棠则进了一家米铺。后来老大陆宗廷经同乡介绍去了海州洋行里做事,第一次到了十里洋场之后的陆宗廷接触到了来自西洋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
陆宗廷经过一番审视和思考,认为面粉是一个大有利润的行业。他在洋行里做事时就发现外国进口物资中以面粉最为大宗,即便有战乱时销路也不受很大影响,而且清廷当时给予面粉免税的待遇,因为据说面粉是“洋人的食粮”。
当时在华夏境内开办的面粉厂只有四家。一家是位于津港的怡德,一家位于皖安芜州的湖新,还有就是海州的阜成以及英商在海州经营的裕泰。这四家面粉厂都是洋商开办的。整个华夏竟然没有一家华人开办的面粉厂。心中有着一种民族情结的陆宗廷便回到家乡找到了弟弟陆宗棠商量。
而陆宗棠娶了米铺的小姐继承了老东家的事业。他对于粮食产业同样有着一些想法。陆氏兄弟在既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的情况下,愣是靠着一些支离破碎各处观察得来的信息和技术搞起了面粉厂。
以四台法国石磨,配上英国的机器,在老家陆家巷破土动工开办了邯江史上第一架近代企业,同时也是华商经营的第一家面粉工厂——茂兴面粉厂。当时这家工厂的开业引起了全城的轰动,甚至受到了来自保守乡绅的阻挠。好在陆宗廷在海州结交了一些官面上的人物,茂兴厂的开办又正好符合当时清廷推动的洋务运动。如此才得以顺利经营了下去。
不过当时茂兴面粉厂的面粉销路在江南、临安两省并不理想。江南临安两省主食大米,对面粉的需求有限;而且当地的保守势力为了阻止这种“败坏祖宗宗法”的西洋玩意儿,还不惜散布谣言。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陆家的面粉总算是在当地打开了一些销路勉强维持运营。其后陆家兄弟就想着办法要把茂兴面粉销往北方,面粉的主要消费区域。通过选聘,他们找到了一位常年在北方各省行商的邯江通向王实英,以4倍薪水,外加10%的佣金为聘金,将北方的销售事务全权委托给了王实英。王实英很快在北方市场为茂兴面粉打开了销路。
其后恰逢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人在东北开设的面粉厂纷纷停产,而交战的日、俄两国,以及东北各地对面粉的需要量却直线上升,面粉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陆氏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