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目录
增订版序1
古典部分1
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3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14
言无言:道家知识论36
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63
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80
严羽与宋人诗论95
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109
空故纳万境: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151
传意与释意169
与作品对话——传释学初探171
“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199
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235
现代部分257
文化错位:中国现代诗的美学议程259
台湾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种文化错位的现代诗296
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329
危机文学的理路355
漏网之鱼:维廉诗话372
增订版序(1)
我一向不替自己的文章写序言,因为要讲的话就在目前,写序就有再说明之嫌,或为自己的思想打气,实在不必。那我为什么要写呢,第一,我想趁这个机会感谢前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许觉民自1981年我到北京讲演以来的爱护,他督促我选一些文章交他安排出版,这就是本书初版能与读者见面的缘由、缘分。我应该在这里感谢他对我的信赖,感谢他对我长久的支持。第二,因为在这本书再版的过程中,我增添了四篇文章,也许应该交代一下,四篇文章是:(1)《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2004.5),(2)《空故纳万境: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2005.6);这两篇是我对道家美学后续发展进一步的探索。(3)《文化错位:中国现代诗的美学议程》和(4)《台湾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种文化错位的现代诗》(2005.8);这后面两篇补充五四到四十年代语言策略与历史独特的辩证和在朦胧诗出现前台湾继承五四以来诗艺更深度的开发和诗质的营造。这里我没有加入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讨论,他们在语言策略与题材上都有不同于朦胧诗人的突破,但因为已经规划在我的另一本书里(暂题《中国现代诗的研究》),这里不便简略介绍。
我也想趁这个机会,略说我走上写诗和后来走上理论的一些转折。
1937年,我在日本侵略者横飞大半个中国的炮火碎片中呱呱坠地,在南中国沿海的一个小村落里,在无尽的渴望,无尽的饥饿里,在天一样大地一样厚的长长的孤独里,在到处是弃置的死亡和新血流过旧血的愁伤里,我迅速越过童年而成熟,没有缓刑,一次紧接一次,经历
无数次的错位,身体的错位,精神的错位,语言的错位……第一次放逐:内战中我们全家迁到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那里“白色的中国人”压“黄色的中国人”,那里“接触的目光是燃烧的汗,中风似的惊呆,不安渗透所有的器官、血脉、毛管和指尖……我们不敢认知尚未认知的城市,不敢计算我们将要来的那一个分站”……第一次愁渡:带着内战后对于中国文化的焦虑与犹疑不定沉重的心情,我到了台北上大学……参与其他的诗人艺术家试图重建中国文化的努力,试图找到一个入处,促使中国文化的原质根性得以复苏更新。我写诗,先用中文,然后用英文,转化,翻译,要让大家注意到我们生死存亡的处境(譬如,1970年在美国出版的Modern Chinese Poetry: 20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1955—1965),不光是要他们认识我们原质根性的危机,还要他们认识我们本有的抗拒暴力强权的潜在力量,孕存在古代哲学美学和古典诗里的视野(譬如,1976年在美国出版的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包括道家为抗拒“以语框物”“以人制天”的霸运作所提供的“去语障解心囚”的策略,进而探索和认识西方现代哲学诗学因为批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系统“以语框物”“以人制天”的强制行为而切入/回响东方的思域的诡奇蜕变……第二次愁渡:自愿的放逐?不自愿的放逐?来到美国而慢慢变成被人称之为跨文化的一个“场域”,一个pass/port(所谓护照/通运港),在两个文化的夹缝间,满溢着张力,满溢着战栗,满溢着恶梦,在不同的地方的夹缝间,在风景的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