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之后,有富家子弟,也有民间草根。他们的年龄不一而足,有的年富力强,有的初出茅庐,有的已届垂暮之年。这些士子,对于科举考试,抱着“出门便作焚舟计,生不成名死不归”的意向,直至考得精疲力竭,考得面黄肌瘦,考得家财两空,也不惜前赴后继。中唐才子卢纶,毕生没有能够中举,心有不甘,又将自己的四个儿子也送上考场,直到一个个都中了进士,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场考试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实在至关重要……
那一天,钱起夜宿客店,晚间难以入眠,遂在客舍之中独吟,忽然,“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十个字,犹如天人之语。钱起一惊,出来视看,哪里有人,眼前不过清风明月而已。是谁在吟诗,莫不是鬼怪?
不过,这两句话,钱起倒是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到了京城,在尚书省的考场上,考生们一字排开,等待试卷的发放,大气不敢出一声。考题发下来,钱起一看,是“湘灵鼓瑟”,审题之下,随即开始动笔,笔下清新致远,流畅如水。写到末尾,钱起脑海里突然冒出那晚在客店里的情景,心下不禁一动,遂将那句无意间觅得的天人之语,作为落笔之末。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主考官李暐在众多的试卷中,独具慧眼地发现了钱起!尤其是末尾一句,读了又读,爱不释手,“击节吟味久之”,以为绝唱,“此必有神助之耳”。于是,钱起幸运地荣登金榜,一举成名。
这则故事,是一般读书人乐意接受的。中国是个喜好编撰故事的国度,有时一件事情可以有若干个版本,由好事者加油添醋,广为流传,百年之后,真假难辨,弄得后人考据时绞尽脑汁,莫衷一是。钱起名列“大历十才子”,以至于后来的诗名,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这首应考诗,尤其是末尾这一句。后人编出钱起有如神助这则小故事来,大约是惊异于作者的神来之笔,就像王勃登临滕王阁时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妙句,一创而新,仿之不得。当年与钱起同榜及第的进士陈季写得也不错“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虽亦为佳句,相比之下,意境上却远不如钱起来得空灵自在。
命题作文,比的就是才气与文笔。这一首诗,或者说,这一带有传奇色彩的佳句,改变了钱起一生的命运。中国文人的成功与扬名,有时就是靠一两个观点,或者一二佳句,垂名千古。
眨眼之间,昔日的穷酸秀才,立即成为名闻天下的进士名人。钱起的这次京城赶考之旅遂为千古美谈。
才子之名,钱起不是浪得。他的作品,诗人王维深为嘉许。两人是好朋友,常于月下徘徊吟咏,或于林中闲坐,性情相投,谈文论道,其乐陶陶,一派隐士君子之风。钱起是个内心安静的人,即便在“安史之乱”,他与友人投奔南山佛寺,一路疾走,也能气定神闲,并吟出“香云空静影,定水无惊湍”这样闲适的句子出来。但对于朋友的离去,他却是悲不能禁,发出“分袂一相嗟,良辰更何许”的浩叹。用钱起自己的话说,他本是“自乐鱼鸟性”的人,习惯于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所以他的诗文,寄情山水,心系宾朋。
虹桥门户网。
第61节:钱起: 曲终人不见(2)
当时,钱起与郎士元齐名。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两人的名气,直追律诗高手沈佺期与宋之问。唐代著名选评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对这两位也是推崇有加。这本诗集,选录了唐肃宗至德初年(公元756年)到唐代宗大历末(公元779年)20多年间著名诗人的作品,共有26人130多首诗。钱起和郎士元的诗作,分别被列为上、下卷之首。书中提及:
(郎士元)与员外郎钱起齐名。时朝廷自丞相以下,出牧奉使,无两君诗文祖饯,人以为愧,其珍重如此。
——《唐才子传》
那些出京的干部,如果请不到钱起或者郎士元出席,约不到饭局,等不到诗稿,就会很惭愧,很没面子,其他人也会笑话。可以想象,约请钱起做诗的人纷至沓来,源源不断。今天送张中丞赴桂州,题有“寇恂朝望重,计日谒承明”;明日王相公赴范阳,写得“去镇关河静,归看日月明”;后天又有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