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1/4 页)
曹广弼听到这里摇头道:“这件事情你可就错了!”
“我错了?”
“嗯今年六七月间的元部民会议你没来但主持书记的胡茂是你的老部下这些事情他去会宁时没跟你说么?”
杨应麒道:“没有。大嫂压着呢。我问胡茂有没有出现什么麻烦事他说没有我就不再问了。”
曹广弼笑道:“是了大嫂让我们‘报忧不报喜’如果部内一切顺利便暂时不要去烦扰你了。”
杨应麒见曹广弼这两句话来得突兀问道:“元部民会议上捅出什么大事了么?”
曹广弼道:“在流求的元部民带来了很重要的消息。回津门后最好看看记录大事的档案。”
元就是第一曹广弼说的“元部民”就是汉部的第一代部民。汉部在会宁立村设籍这第一代部民的名字都登记在汉部的第一本籍贯簿上开头几个人即是:狄喻、折彦冲、曹广弼、杨开远、欧阳适、阿鲁蛮、萧铁奴和杨应麒。
之后汉部通过联姻、战争渐渐扩大新加入的部民越来越多慢慢就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籍贯簿。根据加入汉部的早晚汉部内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部民、第四代部民的说法不过出于团结全部的考虑折彦冲等人都力图淡化代与代之间的鸿沟——这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代部民共有三百六十一人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二百九十二人但登记在“元籍”的元部民却已经扩大到约三千人。为什么元部民会越来越多呢?
原来由于元部民是汉部的元老部民所以虽无明文规定但这些人在部中的地位实际上都比较高其他部民在心理上也承认他们的“老资格”这便让元部民形成了一种然的地位和尊贵的自我认知。新部民在立功(特别是战功)之后往往便有将自己的姓名登记入元籍的诉求汉部的脑们因势就利在征得老部民们同意之后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同时为了防止元部民的堕落与犯罪慢慢形成了“入籍”和“除籍”的规矩。“入籍”和“除籍”的通路形成以后元部民便实现了人员的流动性和选拔性从一种籍贯上的资历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地位。由于元部民终身而不世袭老部民犯错会被除名而新部民又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元部民因此这个规矩也有助于消除原部民的骄矜和新部民对老部民的抵触。
一方面汉部内部优秀而忠诚的人都被慢慢吸纳进来;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分布在各个要害部门成为汉部的骨干。目前元部民并不具有律法上的特权但他们既是整个汉部的骨架也是整个汉部的实权阶层。在这个乱世里汉部要不断强大需要不停地吸收新血所以常常出现后来居上的情况——比如杨朴、卢克忠等人便因为能力而被迅提拔。但他们在汉部地位的真正确立却仍是在他们也成为元部民之后。
在会宁汉村时元部民每逢开春都会聚集在一起如在死谷中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一般朝敬天地祖宗。随着汉部的事业越做越大这个纪念性质的聚会便渐渐成为一个带有政治功能的会议。流求开以后部分元部民作为骨干跟随欧阳适南下为了配合季风北来的时间以便在流求的元部民北上元部民会议才从春节改为每年的六七月间。
在外地的元部民大多身居要职元部民会议时谁该来谁不该来都有定制。如身在汴梁的周小昌例不出席辽口鞍坡的军官两年一至流求官吏三年一至轮流出席等等。而这些元部民聚到一起以后除了互道各自别来之情也向大会汇报他们在所在地的见闻其中重要的事宜都会记录在案以备稽考。
今年的元部民会议杨应麒没有参加他参加的最近一次元部民会议是在重和元年六月——也就是去年年中那时候陈正汇还在漂往流求的海船上。( )
陈正汇是在重和元年七月到达流求的。欧阳适试用了他三个月后觉得他很能干开始让他助理流求政务并在暂时离开的那段时间里把庶政交给了他。那时候意气风的陈正汇虽然在老部民口中听说过他们有个什么“第一代部民的聚会”但对这个“聚会”的底细却还不是很清楚。
在欧阳适离开流求的那段时间里虽然这个书生已经开始延引大宋的士人但办的却都是对流求、对汉部都有正面影响的好事。他还算沉着不至于初来乍到就去触动流求已有的人事任命所以在流求的元部民们都十分配合而陈正汇也因此感到做事十分流畅。果然不久后欧阳适回到流求看见岛内欣欣向荣的景象倍感高兴和陈正汇之间的互相信任日渐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陈正汇开始着手要将一些自己信任的人安插到一些要害部门可就在这时他触到了汉部的花岗岩。
他去问欧阳适欧阳适说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