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
你想娶绝代佳人,王昭君和西施会争着爱你;
你想成仙成佛,西天和蓬岛就在你的砚池笔架之前;
……
网络情缘,有时也是一种白日梦。
网络情缘的发展模式,一般是网上相识、堕落情网、人约黄昏、两情相悦抑或是分道扬镳。
经常有满脸麻子体重达八九十公斤的莽汉把自己打扮成身材窈窕千娇百媚的狐狸精,在聊天室里勾引纯情少男,直到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男孩堕入情网E网情深要死要活以自杀相威胁强烈要求与狐狸精人约黄昏后时,莽汉的麻子才在视窗里显露出来,那边泪飞如雨地狂唱“为什么受骗的总是我”,这边每一颗麻子都笑得浑身颤抖。
网络时代,到处是美丽的陷阱。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乃是网络情缘不能承受之尴尬。
人生已多梦幻,网事如烟;
在现实中难于实现的需求和愿望,放到想象或空想的境界中去实现,这,就是白日梦行为的典型。
白日梦,是怎么来的?
白日梦,到底是什么?
从白日梦的起源来看,白日梦不过是一种幻想。
这种幻想,是由受到抑制的没有得到直接满足的欲望激动起来的。
这种欲望,根源于生命冲动。
所有白日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欲望所迫促,他渴望求得直接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直接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结果,为维持个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复杂理性只好在理性典范带领下返求于内,求助幻想,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动因为起点,脱离现实,转移他的生命冲动,构成幻念生活的欲望,藉着一个理性典范精心营建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真实性的幻想世界,在幻念中去求安慰。
这,就是白日梦的机制。
由于在白日梦的行为中,潜意识的愿望及其衍生物只能以一种脱离真实性的虚幻的形式,突围而出,由此可见,白日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干扰和替代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实属心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适应异常的行为表现。
因而,尽管白日梦确实有利于心理的个体暂时解脱焦虑,缓解冲突,并且,因白日梦的幻想是理性典范根据潜意识的愿望和现实环境有意勾勒出的未来世界,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故可能增加个体思索想象的能力,然而,心理的个体得自幻念的满足,却只能是非常有限。
如果白日梦者不能经常地把幻想中的欲望满足最终转变为现实中的欲望满足,那么,这种幻想的蔓延与极度发展只能是给患某种神经官能症或者精神病症提供了条件:幻想,也是下一步心灵痛苦的前阶,这种症候,表示白日梦者有病。
所谓歇斯底里症,即是一种由于有愿未遂而引起的幻想性的精神病。
这种病症的症候,就是在严厉的性禁忌之下,无由升华的性本能不可遏止地以一种极其扭曲的形式,突围而出,在幻想中求得快乐满足。
据说,从罗马帝国到中古世纪,欧洲大陆盛行一种歇斯底里性的痉挛,出现这种症候的多是女性,突然全身抽搐,有时候则身躯变得僵硬,平躺着,腹部弓起,私处突出,如性交的动作。
一般人认为,这,是恶魔附身所致。
十六世纪的德国医师威尔(Weier)则指出,它,源自性的压抑(抑制)。
当时,Cologne地方的女修道院突然爆发这种“流行病”,威尔医师观察修女发作的情形,发现她们紧闭双眼,仰躺着,腹部弓起,不停抽搐,发作过后,她们“张开眼睛,脸上露出羞耻与痛苦的明显表情”,仔细追查这种“流行病”的来源,原来,不久前,修道院附近的一些少年,在夜里潜入修道院,和他们认识的修女幽会,后来,东窗事发,修道院严禁这种丑行继续下去,不久,住在修道院内的一位修女开始有了“爱人每晚来找她”的幻觉,而爆发了身体抽搐的症状,“保护”她的修女们看到她的发作,都“受惊了”,跟着发作同样的症状。
这种“流行病”,就是一种因过度性抑制而引发的“集体歇斯底里症”。
第二节 变态
变态,是转移的一种方式。
所谓变态,也就是将焦虑以一种超乎常态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一位男生,他,出生在农村,家乡里,嫂子与小叔没大小,也没正经,按他自己的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