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我们在这里指的,是遇罗克的《出身论》和张木生的《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关于中国体制问题的研究》。
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不得不承认,即使有的人比他们的思想更深刻,更完满,更走在时代前面,但却没有什么能比他们的思想更尖锐,更大胆,对一代青年造成的影响更强烈了,无论从哪种角度,他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峰。
然而,即使承认这点的人,也几乎都未曾想到,他们都是“###”前下乡的老知识青年,是那个至今仍被人漠视的群体的成员;而且,那段经历,对他们思想的形成,都起到过不可忽略的影响,尤其张木生,他对中国社会、对农民问题的思考,是直接从他在农村的实践中生发的。
(一)遇罗克与《出身论》
在第八章中我们已经叙述了遇罗克的人生经历。到“###”爆发时,他已经不再是知识青年,但当知青的坎坷道路无疑对他思想的形成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出身论》发表在1967年1月18日《中学###报》的创刊号上,这份报纸只出了这一期就停刊了。“###”是思想专制最严酷的时期,却同时也是对民间各种思潮、各种言论一度失控的时期,只要打着拥护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旗号,往往可以有意无意地干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单纯的青年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看到了许多在正常社会中也许永远看不到的东西,这成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途径之一,也成为日后思想启蒙的土壤。《出身论》就产生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虽然看上去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却是理所当然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先驱者(2)
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到出身对青年造成的危害:“特别是所谓黑七类出身的青年,即‘狗崽子’,已经成了准专政对象。他们是先天的‘罪人’。在它的影响下,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出身不好不仅低人三等,甚至被剥夺了背叛自己家庭、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参加红卫兵的权利。这一时期,有多少无辜青年,死于非命,溺死于唯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不研究。而那些貌似冷静和全面的折中主义观点,实际上是冷酷和虚伪,我们不能不予以揭露、批判……”对于那些“貌似冷静和全面的折中主义观点”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正是这篇文章最具特色,最富战斗力,也是当时最为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之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问题。作者敢于公开地大胆地宣称,盛行一时的那副著名的血统论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不是真理,而是绝对的错误。他说,它的错误在于,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老子超过了一切,而实际上,社会影响也罢,家庭影响也罢,都是外因,而人是能够选择自己的前进方向的,这是因为真理总是更强大,更有感召力。
第二部分:重在表现问题。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篇幅最长的部分。作者在这段文章的批判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锋芒。首先他明确指出,出身和成分截然不同,关于党的阶级政策,当时最权威的解释是“一我们有成分论,二不唯成分论,三重在政治表现”。甚至不少高级领导人谈到出身问题时,也以这段话教导青年,遇罗克却指出,这是不看对象,是把对背叛本阶级的个别分子讲的话,用在这些分子的子女身上了,而成分和出身,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哪里有一种没有剥削的剥削阶级呢?其次,他提出,出身和表现关系甚小,他揭穿了当时最流行的“既看出身,也看表现”这一观点的虚伪,他说:“出身是死的,表现是活的,用死标准和活标准同时衡量一个人,能得出同一个结论吗……究竟一个人所受影响是好是坏,只能从实践中检验。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一个人的政治表现。表现好的,影响就好;表现不好的,影响就不好。这和出身毫无牵涉。”最后,他又指出,出身好坏与保险与否毫无关系。针对一些人常说的“黑五类子女不保险”的问题,他批驳说,这貌似立场鲜明,貌似有阶级观点,其实,这是阶级偏见:“按照他们的观点,老子反动,儿子就混蛋,一代一代混蛋下去,人类永远不能解放,共产主义就永远不能成功,所以他们不是共产主义者。”
第三部分:受害问题。这里说的“受害”,指的是“###”开始后很多出身好的青年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控诉,其内容如“大学为剥削阶级子女大开方便之门”;“大学里出身好的青年功课不好,大受教授白眼”;“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