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部分(第4/4 页)
,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女,是晋朝的荀灌娘。
平剧及地方戏剧中,都有《荀灌娘突围搬救兵》一出戏,虽然稍嫌渲染夸张,大体仍然不脱离史实的记载。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只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儿家,比男孩子还要厉害。
她的父母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且聘请名师授武艺。
荀灌娘十岁以后已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得出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
苟灌娘的父亲,是被誉为“履孝居忠,无惭往烈”的荀崧,世袭侯爵,曾任襄阳太守,继擢平南将军,坐镇宛城,都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
荀崧由襄阳太守调升平南将军,是在晋愍帝建兴元年。
当时驻节宛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七百三十一章 荀灌娘单骑闯重围
南阳是一片平原地区,荀灌娘整天驰骋在广漠的原野上,射飞鸟,猎狐兔,常常是满载而归。
城里城外,只要一看到一骑骏马奔驰而过,大家就都知道这是荀灌娘。
论枪如游龙飞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父母爱如掌上明珠,满城军民更是交相赞誉。
此时,荀灌娘实际上也才十三岁。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的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
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侯,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
匪首杜曾原本也是官宦子弟,为奸人构陷而全家遭难。
杜曾含冤莫白,竟至铤而走险,初意是为父报仇雪恨,后来却因召募的匪徒成分复杂,渐成骑虎难下之势,骚扰州县,肆意掳掠,所过之处,庐舍为虚。
朝廷连番围剿,于是流窜宛城,想取得这个富庶的地区,作为根据地,休养整备,再图大举。
荀崧认为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轻言出击;然而长此困守,待至矢尽粮绝,又当如何呢?
想来想去,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
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荀崧的旧部,这时他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
荀崧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