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第1/4 页)
虽然并蒂莲开,对晁采和文茂都是莫大的鼓舞,殷勤的小云频频为两人传送诗文,沟通了缕缕情思,但这些毕竟还是望梅止渴。两个相爱的人儿不能相见言欢,终究是莫大的遗憾。
时光悠悠,酷暑渐尽,转眼已是秋凉。
秋风过处,黄叶翻飞,凄清满目,夜来秋月澄冷,更增添了不能见面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这天晁母要到外地一亲戚家探视,路远需隔天才能回来,留下晁采和小云看守门户。
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晁采仔细思量,不禁怦然心动,霎时红晕浮上面颊,心头犹如小鹿乱撞。但是,今天若不趁机见上文郎一面,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想到这里,她下定了决心,悄悄叫来小云,要她把消息秘密传给文茂。
这夜月色朦胧,清风徐徐。待夜深人静时,文茂乘着月色,越墙来到晁家院中,但见风摇花影,惊得他心神不宁。蹑手蹑脚,登上窥云室,晁采正坐在镜前等他。
只见她身着杏黄薄衫,脸上并不施脂粉,含羞藏喜,斜倚在梳妆台旁,就像一朵正开的兰花;这边文郎,比往日益显英俊,身材修长,神情俊雅,布衣儒巾,那身影既熟悉又陌生。
两人都怔了一下,很快就不约而同地扑向对方,似乎为此都已等了一千年。
两情缱绻,万般风流。两人长久的相思与系念,都消溶在这一夕的温柔中。
窗外露出了微曦,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互相整好衣妆。晁采从头上剪下一束青丝,用丝带系好,送给文茂,并深情地望着他道:“好藏青丝,早结白头。”
文茂含泪接过,道别时,两人都已说不出话来。
回到家后,文茂把青丝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的枕头下。每天睡在枕上,他总嗅到枕下飘出阵阵如兰的幽香,引动他无限的遐思,也更加思念晁采了。
一夜思绪缠绕,使他无法入眠,索性披衣起身,就着孤灯写下一首七绝,聊以寄托情怀:“几上金猊静不焚,象床独卧对斜曛;犀梳金镜人何处,半枕兰香空绿云。”
一夕欢会之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文茂因秀发的芳香不时由枕底透出,从而撩起对心上人儿刻骨铭心的思念。
在萧瑟的秋风里,文茂心情郁结,人也渐渐变得懒散不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来,甚至数日不理功课。
晁采在闺阁中也是如此,空对罗帐,懒于梳妆,每日望着天边白云,思君断肠,也是借诗抒怀:“枕簟生凉夜漏余,梦中忧惚觉来初;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白浪寄诗。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知。”
清冷的秋夜,两人隔墙同听雨打梧桐的声音,可是,咫尺天涯,有情人只能在梦中相会,醒来时只有空闺寂寂,孤灯相伴。
此时见到晁采言愁之诗,文茂更深生怜爱之心,挥笔饱醮深情,写下一诗,为两人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幸福甜蜜的幻景:“忽见西风起洞房,卢家何处郁金香;文君未奔先成渴,颛顼初逢亦自伤。怀梦欲寻愁落叶,忘忧将种恐飞霜;唯应分付青天日,共听床头更漏长。”
如果能得到双方家长的赞同,两人共结连理,前景自然美好。
只是儿女之事,两个少年人都羞于向父母启齿。他们所接受的礼教,都认为婚姻应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订终身是大逆不道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他们一时难以冲破。
顾虑重重,美梦难以立刻成真,画饼充饥终归无用。
日日夜夜的刻骨相思,紧紧包围着少男少女,满怀的幽情无计排遣。晁采日益消瘦委顿,原本瘦削的腰肢,已不盈一握,就像一条能随风摇荡的弱柳。寒夜漫漫,孤枕难眠,更残漏静,忧思不绝。晁采信口吟唱着《子夜歌》,聊以藉慰自己的相思情怀。
她心想:(不知此诗为何人所作,词意竟与自己的情况不谋而合。天下为情所苦的人,原是那么的相通啊!)唱着唱着,不禁泪珠满腮,相思之苦借泪水聊作无奈的宣泄。
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正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书往来越频繁,反而越增添相思之苦。
日日愁思,夜夜不眠,晁采最终忧郁成疾。
聪明的晁母,察觉女儿的病有些蹊跷,于是找来侍女小云,严加询问。见晁母并无恶意,小云将事情和盘托出,特别强调小姐与文茂相爱已久,不能分开。
晁母又爱又怜的叹息道:“才子佳人,本应成双;古人多有斩断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