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可见这件事对中国人刺激之深、创伤之巨!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 边干边学美军终成劲旅(1)
美国对德宣战后,政府立即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宣传热潮。“武装起来,最大限度地武装起来,毫无限制地武装起来!”这是威尔逊总统向全国发出的战斗号召。与此同时,国会很快便颁布了1917年征兵法。根据这项法律,短短几个月之内,美国陆军和国民警卫队就招到了近70万名志愿者,另有300万人被征召入伍,到1918年11月,美国军队男女军人共有480万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在林肯时代或罗斯福时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战争的号角一吹响,早已赋闲在家的西奥多·罗斯福就满怀军人的激情匆忙赶到华盛顿。这年他已59岁,一只眼睛已经失明,自从到亚马逊河流域进行那次著名的丛林探险染上疟疾后身体一直很虚弱。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要求陆军部和白宫批准他组建一个师的志愿军,由他亲自率领到法国参加战斗。
富兰克林·罗斯福深信他叔叔的这一做法将会对振奋国内外的士气大有好处,于是就安排让他到白宫去见总统。谁知,现任总统一句不冷不热的话却令这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前总统大为扫兴。威尔逊说:现代战争中不能搞英勇的表面行动,美国将在战争中依靠征召来的正规军而不是靠志愿军。会见结束后,威尔逊又对助手说:“我认为对待罗斯福先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别搭理他。”老斗士西奥多·罗斯福虽遭如此怠慢和奚落,但仍热情不减,没过多久,他就把自己的4个儿子全都送上了前线。临别前,最小的儿子昆廷这样安慰他:“还是让我们来把您的志向化为行动吧。”
除开这两位政坛夙敌的相互成见不说,威尔逊的话的确是很有道理。须知,美国即将面对的敌人是20世纪称雄一时的德意志帝国,而不是1898年气息奄奄的西班牙;指挥一场现代化的战争绝非像当年罗斯福率领“莽骑兵”攻打凯特尔山那么简单。
换句话说,如果把上一次战争的成功经验照搬照套入下一次战争指导之中,那无疑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那么,由谁来统率这支前所未有的美国远征大军呢?威尔逊总统和陆军部长贝克掂量来掂量去,最后不约而同地选中了陆军少将潘兴。
约翰·潘兴,1860年生于密苏里州林恩县拉克利德。1886年西点军校毕业后去骑兵部队服役,是一位勇敢、严厉、极富献身精神的指挥员,素有“铁锤”之称。他曾参加过剿灭印第安人的血腥战争,担任过西点军校战术教官。1898年参加美西战争。后来又几度供职于驻菲美军,在棉兰老岛上屡建战功,备受西奥多·罗斯福的喜爱,以致当他看到法律不允许他将潘兴从上尉提升为少校或上校时,罗斯福干脆越过822名级别比潘兴高的军官,直接将潘兴擢升为准将。到了威尔逊时代,潘兴仍然“圣眷不衰”,备受重用。美墨边境危机时,潘兴作为征讨军司令官又一次表现出色,大获好评。所有这一切,无疑巩固了他在华盛顿高层人士心目中的地位。1917年5月26日,陆军部长贝克签署了授权潘兴指挥美国远征军的命令。据说这位部长私下里曾对人说,他对担任美国远征军司令的潘兴只准备下达两个命令:“一个命令是去,另一个命令是回来。”由此可见他对潘兴是多么的信任。
从历史上看,美国陆军部长同作战部队的司令官之间始终处于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是非纠葛之中,相互敌视、拆台者有之;谩骂攻击者有之;对簿公堂、吵得一塌糊涂者也有之。为什么单单到了贝克—潘兴时代,两人竟“化干戈为玉帛”、关系好到了如此程度呢?
原来,贝克出生于美国南部的弗吉尼亚州,父亲曾是罗伯特·李将军麾下的一名老兵。后来他在研究内战历史的过程中,始终抱有这样一种看法:内战的教训之一就是,文官政府必须将其对军事指挥官的干预减到最低的程度。贝克自小就接受了他父亲的这一观点并牢记在心。因此当他终于等到机会处理与潘兴的关系时,尽管他对陆军业务十分懂行,并被所有的正规军官誉之为“陆军部长中的佼佼者”,但他对指挥驻法美军的决策性问题,却故意采取放弃权力的方针。他公开承认:他的主要职责是建立一支可以由潘兴带领打仗的军队,然后交给潘兴去打就是了。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 边干边学美军终成劲旅(2)
无独有偶,威尔逊在对待潘兴的态度上竟和贝克部长极其相似。虽说无论用哪种标准来衡量,威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