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抬步往内殿中走,他再道,“这夏国,还有夏城壁的头颅,早晚是我北堂烈的囊中之物。”
身后,汐注视着他冰冷的背影,纵然看出倪端,却始终未发一语。
战事
元菖三十六年,盛夏,六月初四。
夏皇于离桑行宫,封十三公主近身侍卫风曜为六品和戎护军,领兵五万,挥军南下,剑指昭国。
两日后,常年驻守西南苗域边界渭水城的夏国太子夏之谦接到密旨,率十五万精兵齐发昭国。
观大局,似要从左右两面将那昭夷之地。
昭帝大恐,修书向盟国朝炎呼救,遂,朝炎派出威武大将军,同样领兵十五万,似有与昭国共同抗夏之意。
六月十五,月圆夜,夏太子与朝炎威武大将军的兵马在西卫关关外遇。
西卫关乃昭国第一大关,天下第一险关,易守难攻,上可通夏、蚩尤高原,左可通苗域,下可直往昭国国都腹地,关内守军三万,戒备严明,乃是昭地面相西北的护城门。
关中将士本该联合朝炎大军,里应外合,击杀夏国太子大军,岂料两军到了关外,不约而同宿营不动,均摆出一副隔岸观火的模样,一时间,城中百姓惶惶哉,竖耳静听,却不闻战火之声。
无暇顾及西卫关之险,此时风曜已率五万精兵自北杀下,连取昭国六城。
这位才将披挂上阵,年仅十七的小将军,军纪严明,用兵之诡诈,最擅闪电攻城,杀敌之绝狠,每每两军交锋,必先冲于首,其身后五万将士,舍命相随,勇猛无比。
所攻之城,下严令善待百姓,降者不杀,渐渐在战火蔓延、君主荒虐无道的昭国,得到百姓暗中支持,甚至许多昭国目光高远的有志之士,连夜投诚,打到第八座城,城中郡守竟携家臣家眷,整冠肃袍,开城门相迎。
风曜之名,传遍昭国,皇权中心朝野震动,派人详查底细,才知,此人竟是原朝炎夜都之子苏璟晨,更是当今夏国十三公主近身侍卫!
不过区区一个叛国的乱臣贼子,一个小公主的玩物,竟有如此将才?
就在风曜一路过关斩将时,昭国流言四起,夏九皇子墨早与昭国长公主私通,昭帝更允,愿与夏国交好,只要和戎护军撤兵,放出这消息的,乃为当今昭国左相!
驻守西卫关外的朝炎威武大将军闻风,大怒之。
既昭国毁盟约在先,朝炎大军刀剑转向,连夜进攻西卫关,誓夺此关已泄愤。
夏国太子大军巍然不动,抱手看戏。
七月二十四,和戎护军兵马压至昭夷国都,兵临城下,城中八万守军,对阵一路杀伐而来的四万精兵。
正逢传来西卫关失守,皇城内已哀歌一片,守军斗志溃散,未战已败。
城外风曜,不急攻城,每日命士兵向城内高喊‘大夏容宽,降者不杀’。
城内,人心动摇。
归来
昭帝生性暴虐,贪恋美色,嗜娈童之癖,自登基来,苛税负重,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怨声载道,而今终于被夏国的军队兵临城下,实属意料之中。
城内平民早就听闻那来人风格,更知晓这位风曜护军自攻入昭国,未曾伤及无辜百姓,严律克己,军风极正。
如今四万兵马压来,皇城八万精兵竟不敢迎战,昭帝下令死守城门,纵然夏军不攻,城中已然出现杀烧抢掠,外逃者,一律杀无赦,强弩之末,君早不得民心。
两日后,城内百姓自发将城门打开,迎夏军四万和戎君入昭夷国都,守军弃甲归降,皇宫落空,夏墨被生擒,昭帝在亲信的护送下,从密道逃脱。
风曜不战而胜,手下五万兵马,彼时还有四万一千余人,而这部分人,成为日后在夏国声誉极高的公子侍卫中的精英,更与太子夏之谦手下的君子侍卫,并驾齐驱。
八月初三,欲逃往西,向西逻女皇寻求庇护的昭帝,在西卫关外被朝炎军擒获,威武大将军亲自押送至夏国太子营中,交由其处置,声称朝炎与夏国,早已不存附属关系,日后夏国若犯,朝炎必死拼到底。
令人意外的是,夏之谦主动要求,缔结‘休战之约’,这便是日后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西关之变’。
此变非战非祸,更非两国交恶更甚,而是休战,立于百姓,长于民生。
消息一经传回夏国,满朝惊动,夏城壁震怒!
八月十六,太子大军与风曜手下四万余的兵马在夏国都城外汇拢,未入城,圣旨先至。
风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