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伍子胥:忠诚与背叛的交织(第1/2 页)
435、伍子胥:忠诚与背叛的交织 吴国的太宰嚭与伍子胥有嫌隙,就进谗言说:“伍子胥为人强硬,心胸狭窄,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会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以前大王想要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终于发兵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伍子胥因为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现在大王又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专断固执,极力劝阻,破坏大王的功业,只是希望吴国的失败来自自己的计谋实现。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倾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称病不表示意见。大王不可不防备,这样的人引发的祸患不难预料。况且我派人暗中观察他,他到齐国出使,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的在国内不得意,就依附别的国家,自己把自己当成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重用,常常心怀怨恨。希望大王早日处置这件事。”吴王说:“如果没有你讲的话,我也怀疑他了。”于是派使臣赐给伍子胥属镂的剑,说:“你用这把剑自杀。”伍子胥仰望天空叹息说:“唉!谗臣嚭这样作乱,大王反而杀掉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国君的时候,诸公子都争着立为太子,我冒死向先王极力进言说明你的好品德,使你被立为国君。你立为国君后,要分吴国的土地给我,我却不敢奢望。然而现在你听信谄媚邪臣的话来杀戮功臣。”于是对门客说:“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入城灭掉吴国。”于是自刎而死。吴王听说后大怒,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鸱夷革里,扔到江里。吴国人怜悯他,在江边给他立了祠堂。于是就把这个祠堂叫作胥山。 吴王杀死伍子胥后,便发兵攻打齐国。齐国的鲍氏杀了他们的国君悼公,并立阳生为君。吴王想要讨伐齐国的叛贼,但是没能取得胜利,于是就撤兵回国了。 两年后,吴王召集鲁、卫等国的国君在橐皋会晤。第二年,吴王又在黄池大会诸侯,号令周室。然而,越王勾践趁机袭击吴国,杀死了吴国的太子,打败了吴国的军队。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便返回国内,派出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与越国讲和。 又过了九年,越王勾践最终灭掉了吴国,杀死了吴王夫差;并且诛杀了太宰嚭,因为他认为太宰嚭对君王不忠,对外接受了敌人的重贿,与自己作对。 当初,伍子胥与楚太子建的儿子胜一起投奔吴国。在吴王夫差的时代,楚惠王想要召回胜并让他回到楚国。叶公劝谏说:“胜爱好勇武并且暗中寻访敢死的勇士,恐怕有私心啊!”但是楚惠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就召回了胜,让他居住在楚国的边邑鄢,号称白公。白公回到楚国三年后,吴王才杀了伍子胥。 在历史的长河中,伍子胥无疑是一位悲剧英雄。他的命运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既有忠诚与信义,也有背叛与复仇。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吴国的太宰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是忠诚与权力的较量,更是两种理念的碰撞。伍子胥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智勇双全使得吴国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他的直言进谏和刚正不阿,却招致了太宰嚭等人的不满。当伍子胥面临谗言和排挤时,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而不是为了权力和地位而妥协。 吴王夫差的决策,无疑加剧了伍子胥的悲剧。他听信了谗言,对伍子胥的忠诚产生了怀疑,最终赐予他属镂之剑,逼迫他自尽。伍子胥在自刎之前,对吴王的怨恨和失望溢于言表。他不仅对吴王失望,更对这个国家失望。他的预言最终应验,吴国在短短几年后就被越国所灭。 越王勾践的崛起,似乎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如果没有伍子胥的悲剧,或许吴国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历史的轨迹总是充满了偶然和必然,而人的决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伍子胥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在权力、忠诚和复仇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无情。无论是伍子胥的忠诚与智勇,还是吴王夫差的决策失误,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存在,但我们的选择和决策却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436、怨恨的毒害:从白公胜之乱看人性的弱点 白公胜从楚国回到楚国后,就埋怨郑国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暗地里培养敢死的勇士,准备找机会报复郑国。白公胜回到楚国的第五年,向楚王请求攻打郑国。楚王于是派子西统率大军前往救援。大军出发前,子西与郑国订立了盟约后班师回国。白公胜愤怒地说:“我的仇敌不是郑国,而是子西。”白公胜自知有勇无谋,于是他亲自磨剑,有个门客问道:“磨剑要作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