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页)
地攥到了自己手上,紧紧地。
那一年的高考,杨锦麟的政治、历史成绩相当了得,即使在全厦门也是数一数二的高分。“ 数学,考的很抱歉,只有十一分”,每每得意自己二十多天苦熬的“ 战果”时,杨锦麟总不忘补上一句调侃。
最终,杨锦麟是被厦门大学历史系录取。大学四年间,杨锦麟还补齐了一片空白的英语。
杨锦麟至今清楚记得,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家中那一刻的情形——全家人高兴,杨锦麟的父亲尤其感到欣慰,祖母也是老泪纵横,只是一心希望孙儿成龙的祖父,早已经去世。那些天,久违的欢笑重新又回到了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的脸上,杨锦麟还因此成了他所在街道家长们教育子女的样板。
离开工艺美术厂,到厦门大学报到的那一天,厂里几位同事设便宴欢送杨锦麟。是夜,畅饮,大醉方归。杨锦麟这家伙,醺醺然回到家中,突然在家里的穿衣镜看到自己的模样,一下子脱下脚上的皮鞋,猛地砸向镜中的杨锦麟,事后家里人说,杨锦麟这家伙只是狂笑不已,整一个“ 范进中举”的癫狂。杨锦麟事后也只是依稀记得,自己一个晚上的喃喃醉语,也只是四个字“ 我要读书”……
“ 我要读书”,四个字,按照杨锦麟现在读报时常常说的另外四个字,就是可圈可点。
鹭岛最南端,那所坐落于此的知名高等学府,美丽的校园亦是厦门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更是一所精神、思想之所,“ 青年的吸铁石”。少年时代,杨锦麟曾有过无数次的校园嬉戏追逐的欢乐;而作为一名学子,求学深造,对杨锦麟包括这一代人,无疑是莫大的荣耀。此刻,杨锦麟已是二十有五,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大学生。
造化弄人,百感交集,想必杨锦麟是最具体会的。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大十年(1)
一、天界晓钟,催人梦醒
出生在美丽的鹭岛,像鸟儿一样快活,十五岁之前不曾离开过,杨锦麟兜兜转转八年,又回到起点——厦门。
有过八年的离家,相比较过后,杨锦麟愈发热爱这里的一切,菽庄藏海,鸿山织雨,五老凌峰,鹭江唱晚,童年的零碎记忆串起来是橙红色的岁月,而今归来,厦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一次向他敞开怀抱。
入读大学无疑是杨锦麟个人命运的一次彻底转变。
大学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同时意味着响当当的国家干部身份的确立和开始。这一点对“ 老三届”这个当代中国社会经历特殊的群体,尤其意味深长。当这些昔日的接班人们饱经忧患,时隔多年重新捡起书本的时候,岁月沧桑的皱纹已经爬上他们的额头,不少人已经结婚成家、拖儿带女,不经意间又成了那时全国各个高校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厦门大学,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建的高等学府,1921年,由著名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兴办。厦门大学位于厦门岛南端,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中西合璧的“ 嘉庚风格”,不仅外现在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与西洋流派融合,所创造出的形貌、色调精美绝伦的校园建筑,同时内化在其“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和办学风格。
厦大校训,陈嘉庚先生的解释是自觉地积极向上,发奋图强,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永不懈怠。两句话分别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厦大校歌“ 学海何洋洋,鹭江深且长,至吾知于无央”。同一个班级里,有和自己年纪相若甚至更老的,也有不少十七八岁的应届毕业生,莘莘学子们,除了诵读校训,齐唱校歌,再就是对紧张的学习开始的全新投入,这是杨锦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
十年浩劫结束,对“ 文革”灾难性后果的拨乱反正是当时举国上下最急切的渴望。把被“ 四人帮”颠倒的一切重新颠倒过来,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振兴中华”的口号无异于当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般振聋发聩。杨锦麟这些高龄大学生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杨锦麟连近在咫尺的家也难得回上一趟。
见识过了贫瘠,于是,杨锦麟更懂得财富的意义。坐落在校园大礼堂的钟楼,每天清晨按时敲响的钟声,唤醒了厦大的学子们。杨锦麟和他的学长们,是校园里比钟声起得更早的人。
厦门厦门,大厦之门,天高地广。厦门大学同样学府门户大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