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暂缓称王,秘扩实力(第2/3 页)
立石头城防线)内,喊杀声震天动地,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常遇春身先士卒,所向披靡,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采石城(建业石头城)终于被攻克,城内粮仓大门洞开,堆积如山的稻米映入眼帘,那是对饥饿已久的军队来说,最宝贵的战利品。
这一刻,整个军营沸腾了,将士们欢呼雀跃,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而朱元璋,站在高处,望着这一切,眼中既有欣慰也有更深的忧虑。
在夕阳的余晖下,江面波光粼粼,仿佛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变革。
将士们望着满载而归的船只,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和州安逸生活的憧憬。然而,就在这份贪婪与安逸即将吞噬他们斗志之际,朱元璋的身影突兀地立于船头,眼神坚定如炬,仿佛能洞察每个人的心思。
朱元璋猛地一挥手臂,声音穿透喧嚣,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砍断船缆,让这一切成为我们背水一战的决心!”
随着他的话语落下,几名亲兵迅速行动,锋利的刀刃划过绳索,伴随着“咔嚓”的声响,船只失去了束缚,缓缓却不可逆转地顺流而下,如同被命运之手推向未知的深渊。
将士们面面相觑,震惊之余,一股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退路已断,前方唯有太平城高墙耸立,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朱元璋的身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灯塔,振臂高呼:“我等同生共死,今日不破太平,誓不罢休!”
鼓声雷动,号角齐鸣,士兵们被这股激昂的士气所感染,纷纷怒吼着,仿佛要将积压已久的愤怒与勇气全部倾泻而出。
他们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敌人的哀嚎与溃败。朱元璋亲自披甲执锐,冲锋在前,他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成为了最耀眼的旗帜。
经过一番激战,太-平城终于被攻克,城门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轰然倒塌。
朱元璋踏入城内,目光如炬,扫视着这片用鲜血换来的土地。
为了巩固胜利果实,朱元璋立即着手整顿军纪,他站在城头,声音响彻云霄:“我朱元璋治军,纪律严明,违令者,斩!今日有违军令者,已就地正法,望诸将士以此为戒!”
话语间,一股凛然正气弥漫全城,让百姓们看到了新主的决心与威严。
随后,朱元璋迅速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元帅,并慧眼识珠,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共同治理这片新得之地。
一时间,太平城内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对朱元璋的军队充满了感激与敬畏。
而朱元璋,也在这片土地上迈出了他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步。
元朝至正十六年三月,春寒料峭,长江三角洲的晨雾如同厚重的纱幔,遮掩着即将爆发的风暴。
张士诚的旗帜在晨曦中猎猎作响,如同战神的号角,引领着千军万马,对江南元军的防线发起了势不可挡的攻势。
战鼓震天,马蹄声碎,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与不屈的意志。
与此同时,朱元璋,这位未来的大明开国皇帝,正站在江边,目光如炬,凝视着对岸的集庆城。
此战不仅关乎领土的扩张,更是他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关键一步。随着一声令下,水陆大军如潮水般涌向集庆,战舰破浪前行,士兵们吼声震天,誓要踏破元军的防线。
经过两日的激烈鏖战,第三日的黎明,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朱元璋的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攻破了陈兆先驻守的坚固军营。火光冲天中,三万六千名敌军士兵放下武器,选择了归降。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投降背后,却暗流涌动,降军之中,疑虑与不安如同野草般疯长。
朱元璋深知,若不及时稳定军心,这数万降军随时可能成为溃堤的洪水,反噬自身。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降军中精挑细选出五百名身形矫健、眼神坚定的勇士,赋予他们无上的荣耀,将他们编为自己的亲军,亲自指挥,夜以继日地守卫在营寨周围。
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胆识与魄力,更在无形中向所有降军传递了一个信息:信任与忠诚,将换来同样的回报。
而朱元璋,则只身一人,仅携亲兵统领冯国用,于营中灯火阑珊处,消息迅速传开,疑虑与不安如同晨雾般被阳光驱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朱元璋的敬佩与忠诚。
这一夜,不仅稳固了军心,更在降军心中种下了归心的种子,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