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是一座凉亭,亭里还亮着烛火,有些好奇:“上面是有人吗?”
“没有,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叫人提前准备的。”
阿沅啧啧称奇:“你在姜国都能这么干?也不怕被官府发现了,说你是细作,到时候晋王殿下都保不了你。”
一想到他们俩还在姜国境内,且刚从海盗窝里跑出来,她就觉得程让胆子真大。姜国和穆国现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和睦,可姜国将八郡又还了回去,心里肯定不甘心。现在许是有求于穆国,不敢主动生事。可若被他们抓到穆国的小辫子,指不定会做些什么呢。
程让淡淡一笑,手上掂了掂,顺势转移话题道:“你重了好些,看来他们没少你吃的。”
这是什么话?阿沅歪头一口咬上他脖颈,留下一个醒目的牙印,“都是冬天穿得多,衣服重的原因!我阿兄去年背我上落梅山时也说我胖,你们是不是都不知道姑娘家最讨厌被人说胖的!”
程让被她咬得浑身一激灵,手上差点脱力,听她控诉完赶紧无力地解释:“我没说你胖,我就是感慨一下,还好这群海盗没虐待你……你不胖,一点都不胖!”
说话间他们已经到了亭内,程让小心地将她放下来。阿沅一下地就蹦了几下,在外面被背着走了那么久,手脚都有些冻僵了。
亭子里准备得很充分,不光燃着烛火,还有两个火炉冒着滚滚的热气,桌上备了一壶酒,还有个暖锅翻滚着热汤。就像阿沅期待的那样,寒夜里对着星光,和心上人一起对饮。
程让从一旁食盒里拿出小碗,舀了一小碗汤递给她:“喝了暖暖身子,待会就可以看见星星了。”
阿沅捧过碗小口小口地啜着,余光瞥了眼夜空,头顶上月光正盛,星星消隐,可远处与山相连的地方,星光闪烁,也是一幅美景。
“现在也有星星啊……”她喝完汤,指着远处的星空道,话音未落,她的眼睛陡然睁大。只见山下的县城里各处不约而同飘起光点,就像星星一点点升起一样,那光点越飘越高,渐渐连成一簇,在夜空上绽放着微亮。
那是天灯,祈愿的天灯。
看着她转为惊喜的表情,程让面上带了点笑意问道:“你要不要也放个星星上去?”
阿沅回头看他,纯净的眼眸里映着灯光,微微发亮,“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要什么都可以啊。
程让心想,手里像变戏法一样,突然从背后拎出个崭新的天灯来,白纸糊的灯罩上还有几行字,看着有些醒目。阿沅凑过去看——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语出《诗经》·《绸缪》篇,阿沅听木先生提过几句,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木先生说过这是一首写新婚之诗,可程让却堂而皇之写在祈愿灯上,意思不言而喻。
她脸色微红,装作没懂那诗的意思,将灯摆在桌上,示意程让点火。
程让似乎也没想过他抄写的诗会让少女害羞,三两下将灯里的蜡烛点燃,带着阿沅出了亭子。他让她捧着天灯,自己双手微扶着她手背,慢慢放手以后,那灯便晃晃悠悠却又稳稳地向上升去。
“姜国皇帝偏重佛法,又惜命,便下令设立放灯节,每到放灯节这夜,姜国各地都要放灯以求皇帝圣体安康。”程让解释道,“我原想着以后要带你来看看的,没想到如今凑巧就碰上了。”
他们放的灯越来越高,直至与其他灯汇在一处。
难怪程让今夜不走呢,还是为了带她一观这盛景。阿沅心里软软的,微抿着唇,怕自己忍不住泻了笑意,叫旁边这人得意了去,可她不知那眼角春情却是怎么都遮掩不住。
眼看着天空上的灯越来越稀,阿沅也有些受不住外面的寒气了,程让无比自然地牵过她的手,将人带到石桌前坐下。暖锅还冒着汩汩的热气,酒也是刚温不久的。
阿沅嗅嗅那酒味儿,有些疑惑:“这味道怎么这么熟悉?好像我酿的。”
程让替她斟了一小杯,又将暖锅里的菜夹了一小碗,自己也斟了杯酒道:“是你酿的,你去年不是说酿好了要请我尝一尝的吗?前些日子你在清州,我便让人去京城向伯母讨了来。”
阿沅把这酒从桂花树下挖出来时,还感叹今年找不到可以一起饮酒的人,没料到兜兜转转间,她竟从京城到了清州,又在归途中被绑到了姜国来,还与程让在异国他乡共饮起她亲手酿造的菊花酒来。
这世间奇妙尽在于此,总不知下一刻会发生何事,未知让人惶恐,也让人感慨——尽是缘分使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